第B04版:二泉月·文学

红花草的魅力

  | 顾模立 文 |

  红花草,又名紫云英,无锡又有人称作“草头”。在我们童年的无锡农村,这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植物,尽管有农家专门种植,但大多只用来作为牲畜食物和沤制肥料。由于它的“贱”即其适应性强,对水土肥的要求不高而在当时农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初春时节,农家缺少青绿蔬菜时,它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绿色蔬菜。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那段非常时期,它还被称作“救命红花”呢,我们和那千千万万同代人就曾经依靠红花草、胡萝卜以及那些更为粗劣的食材做成的菜粥、“解放团子”等替代食物,度过了那波令人难忘的劫难呢!

  不过,红花草在我短暂的童年里,却不仅是一种鲜美而富有营养的绿色蔬菜,还是一种充满魅力、蕴含着无穷乐趣的玩物!初春,积雪还未全部消融,正是农家存储的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这些在家被“禁锢”了很久的孩子们早已脚底痒痒,想到田野里去放纵一下了。于是,不等大人们点头,就自告奋勇地拿起竹篮、斜凿之类家什,结伴出发了。

  大凡这个时候,冬雪还未全部消融,几个小伙伴前后有序地踏在斑斑点点的残雪上,脚底不时地发出清脆的“咯吱咯吱”的声音。田间的小路、田埂旁,嫩绿的马兰头、红花草、棉茧头等野菜早已耐不住冬天的寂寞,纷纷探出头来,这就自然成为了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的采撷目标。于是,大家便纷纷弯下腰来,各取所需,各有所好,不一会就把篮子装了个七七八八。自然,还要在红花田里疯玩一番,末了,才互相拍去身上沾满的残雪和泥巴,兴高采烈地回去“邀功领赏”了。当然,红花草最惹人喜爱的是在其开花以后。此前,成片绿毯似的红花草地似乎还默默无闻,但仿佛在一夜之间,便从碧绿的枝桠间挺出了无数小伞似的小骨朵,有白的,有粉红的,也有红白兼有的。不几天,一朵朵小伞似的花朵便争相脱颖而出,占满了整个红花草地,也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蝴蝶等昆虫前来,只见红花草田里蜂舞蝶飞,嗡嗡作响,好不热闹!

  自然,这里也成了我们这些小孩们的游乐场,放学的书包都未回家放下,大家就急切地来到红花草地里。我隔壁有位当机匠的叔公,是个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虽然已五十多岁了,但他童心未泯,每到冬末春初,他总会为我们几个小邻居扎一些风筝,有圆圆的、拖着两条小辫的月亮风筝,有栩栩如生的蝴蝶风筝,他还为自己扎了一条长长的蜈蚣风筝,那风筝由二十多个圆环串连在一起,足有数丈长,放飞时需要二三个大人才能拉起来,光放风筝的麻线就装了差不多半箩筐!放风筝的最佳场地自然就在宽阔的红花草地里,因为已经开花的红花草已接近生命的尽头,不多几天,它们就将被连根割倒,运进灰潭里跟河泥、猪羊粪等一起沤成水稻基肥,所以红花草的主人是绝对不会前来干涉的。于是,每到午后放学或星期天,在那绿毯似的红花草地上空,常常会翻飞着大小不一和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风筝,并不时传出阵阵的笑声,直到太阳西坠,经大人们再三吆喝,我们才会恋恋不舍地收起玩物,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各自的大人悻悻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