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声 文 |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明代万历年间,无锡著名玩家、造园家邹迪光作为儒家文化的实践者,在惠山与锡山之麓截溪断谷,挖池堆山,累以巧石,植树栽花,筑有著名的私家园林——愚公谷。他精辟地指出: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他是第一个定义园林是山水的智者。石为天地造化之物,泉石之胜,是生灵向往的自然之境。
一
园林是由山、水、建筑、植物这四大要素,按照人文思想,采用特定的营造手法构筑并呈现的诗意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物化和智慧的本质呈现,是文人、画家和工匠合作的艺术品。
其中,山为园林之骨骼,而石是山之灵魂,作为水之伴侣,介于植物和建筑之间的一个层级,岩石坚贞,一物一太极,一石一乾坤,具有造型的美、色质的美,艺术的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园精气神之承载。石有族聚,太湖为甲。江南园林中常以太湖石作为造园材料,可以孤峰独赏,也可以延作涧岸,叠成林屋,当作屏障,表达文人士大夫或粗豪、或精致的审美情趣。凭借巧夺天工的湖石假山,园林的品质趋于凝重、灵动和高雅。
太湖石出产于太湖流域苏州西山一带,地壳运动和湖水冲刷,形成奇形怪状的灰黑色太湖石,本质为石灰岩。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太湖石是天地之造化,为文人所激赏。开采和运输艰难,物以稀为贵,最初,这种赏石只有北方的达官贵人才用得起。汉晋时期,太湖石开始应用到造园之中。唐王朝的强大,带来了园林的流行。状元诗人王维在长安郊外营造的私家别墅“辋川别业”,有二十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林野趣,超凡脱俗,开我国诗画园林之先河。中唐以后,李德裕在洛阳建有平泉山庄,而他的对手牛僧孺被贬职任淮安节度使期间,收罗诸多太湖石,营造私园,调到洛阳任“东都留守”后,遂将这些湖石从南方运回洛阳建造花园,名气甚大,他是我国最早的太湖石收藏家。而同为造园家,湖石爱好者、著名诗人白乐天欣喜之余,为之作奇文《太湖石记》,时在会昌三年(843)。白居易虽是北方人,但对产于江南的湖石却有独到的审美。他在文中写道: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众皆怪之,我独知之。而牛相“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一个宰相如此有品位,政务之余痴迷于湖石,今天读来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其人耿介,他继承了晋唐以来文人的赏石传统,清高脱俗,一生拜首太湖石,有“石痴”之大名。正是他,把太湖石的审美标定为“瘦、皱、漏、透”,被后人所认同并推崇。南宋时期,一条大运河将这个王朝带向繁荣,也将“花石纲”作为奢侈品运到汴京,太湖石的文化开始走向昌盛。令人惋惜的是,玩物丧志,文艺皇帝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从前宫廷、达官庭院中的太湖石失去了权力加持,流落民间,作为一种时尚渐渐成为文人把玩的消遣物,随着隐逸文化的流行而蔓延到大江南北,元代以来成为私家园林的标配,渐渐从北方回归南方,成为江南园林的宠物。
二
无锡寄畅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经三代园主的守护和打理,筑就于万历己亥(1599)。园成,主人“日涉其中,婆娑泉石,啸傲烟霞”“畅以园而寄”。曾扬名于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的布衣诗人、著名书法家王稚登为作园记《寄畅园记》,称此园特色“故其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籞”。同朝松江画家宋懋晋(明之)精绘的《寄畅园画册》,列五十景,最显眼的无疑是太湖石。但见奇峰突起于庭院,屹立于湖中或者岸边,与远山相映照,成为园中之主角,寄托了园主的审美情趣。岁月沧桑,寄畅园经四百多年战火劫难,尚在八音涧、九狮台,知鱼槛、大石山房等数处留下有数的太湖石峰,有些带有明显的明清湖石特征。而最有名的要算园之东北部镜池旁边的“美人石”,也就是乾隆命名的“介如峰”。
名园以叠石胜。关于介如峰的研究,目前来说没有专门的文章。这块石头到底什么时候来的?哪里来的?怎么演变的?这些都缺乏资料,只能说估计是块好的石头,因为是秦家老祖宗留下来的,有可能是生辰纲的遗物。
据知情人说,这是秦家任职湖南其间,好友相赠。在明代《寄畅园五十景》画册里,有块“石丈”跟它很像。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乾隆皇帝南巡时在寄畅园内注意到了这块石头,到第二次南巡时,也就是1757年,他问园主人这块石头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美人石”。乾隆皇帝觉得这石头不像美人,反倒像一男子,就替主人作主,改名称“介如”。这个名字取自于《易经》,“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介於石,不终日,贞吉”。意思是男子汉的性格要像石头一样,坚强而伟岸。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乾隆皇帝为此专门画了一张图,还题了一个跋,之后就有人把这幅画与题跋刻成一块碑,现在我们可以在寄畅园看到这个作品。
乾隆回到京城后,对此石久不能忘,特令宫廷造办处专门为之精心打造“介如峰”石形摆件。石为和田籽料,石面自然高低起伏,玉质油润滋肥,色泽白中泛青,皮张黄里透红。从石之根部雕琢一粗壮紫藤,由下而上穿石缠绕攀起,弯曲自如,正中隶书镌刻御题“介如峰”诗文,温润舒雅,爽心悦目,成为御书房玩赏之物。
有趣的是,在乾隆题石之后的辛卯年(1771),民间超级玩家钱塘黄易慕名来游,他干脆将“介如峰”速写临摹下来,并在此画后面题跋:“无锡秦氏寄畅园,池上一峰,亭亭玉立,旁植古藤翠华,临幸赐名介如,石根缠络老桧,披拂有致,江南所希有也。乾隆辛卯十二月二十日钱唐黄易作于淮安舟次。”黄易先生是为介如峰造像的第二人,也为我们留下这方湖石真实的记录。
三
除了介如峰美人石以外,还有一方有名的湖石是“鳌鱼观音石”,它位于天下第二泉庭院内,在漪澜堂前池边。
此石高大,原为明代嘉靖年间礼部尚书顾可学惠山私家园林“惠岩小筑”中旧物,系太湖石,其底座似鳌鱼,其上负一观音,形态神似。在此石上有三方题刻,均为明代文人所题。乾隆年间移至二泉庭院。正中刻的是明嘉靖顾可学《惠岩八分书四言铭》,左侧腋窝处有明顾九华(起纶)《嘉靖己亥园石题刻》,另外一方题刻“鳌极”两字线条刚强,极具金石韵味。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无锡县官为了迎接皇帝驾临,特为将这块石头从“惠岩小筑”中,移到二泉庭院里,堆垒在二泉的下池边,旁边还加了两方湖石,总之为“鳌鱼童子拜观音”,有“蓬莱三岛”之仙境,实为道家造景的趣味。
顾可学弟弟顾可久祠堂里有一方“丈人峰”,此石系一高大之湖石,线条硬直,呈人像形抱笏状,俨然一大丈夫,原来在城中旧江南中学附近顾家的花园“竹素园”内,后来清代修祠堂时移置惠山此地,上面有海瑞的题字,现在看不大清楚了。此石似乎是顾可久为人正直阳刚的象征,摆放时朝向北方,大概寓意心在朝廷。目前,此石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年代最久远的一座湖石,是位于二泉庭院门右,观泉街西端的“拥螺”湖石。此方赏石来历不明,曾读过当时文人赞美诗,现散佚。据上海赏石专家王贵生先生介绍,此石为C3纪遗物,石身布满古代海洋生物海螺化石,年代在3.5亿年前,应该说是目前无锡地面上发现的年代最为古老的太湖石化石,极具文化和观赏价值。但可惜的是,此石默默隐于园林,并不为常人所知。
1959年锡惠公园建园时,人民政府特从城中征调好多湖石入园,例如二泉庭院内的湖石群。为增加亮色,在时任中央领导陆定一同志的建议下,1965年,市政府决定将城中小娄巷17号王家花园原明朝进士,户部员外郎谈恺故宅“万备堂”中的奇石“五老峰”,移到锡惠公园映山湖前的秀嶂门花坛,供老百姓观赏,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此石颇有来历,原属宋高宗赐予老师谈信谈阁老的“花石纲”遗物,为五块独立的太湖石的统称,主峰高约四米,两个成人高,约4吨重,高大挺拔,雄伟中透出灵秀,为太湖石极品,世所罕见。邑志《锡金识小录》有如下描述:“谈十山恺罢镇巡归,捐三千金筑万备堂,宏敞高华,三面皆乔松修竹,茂密阴郁,北枕巨池,池上壘石为山,参云摘月,炎暑若秋,真奇境也……其中幽房曲径又极婉委,为邑中第一胜处。”民国年间,据说荣德生曾想购买此石,未成。不幸的是,用为锡惠公园的镇园之石,在一场众所周知的风暴中,竟未能逃脱厄运,最终化为一堆石灰,留得清白在人间,成为人们美好的念想。据知情人说,这是当时锡惠公园遭受到的最大损失,甚为可惜。
湖石装点园林,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热爱,所欣赏,园林也因湖石而生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太湖石这一珍贵文化资源愈加关切和欣赏,其独一无二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湖石,会让我们的文脉绵延久远;湖石,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