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心情

妈妈的爱有多少

  | 鉴明 文 |

  妈妈的爱可以度量吗?

  可以。

  得出这样的判断,是那年的山东之行。正值阳春三月,初暖乍寒,我和几位朋友到山东邹城的孟庙参观,因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庙把母爱的文章做得非常不错。有这么一面墙就张贴了好几张图,标题是妈妈的爱有多少?图上说,一个宝宝从出生到一周岁断奶,平均每天吮吸母乳800毫升,一年累计292000毫升,约相当于我们日常饮用的可乐1000听左右;人的皮肤可以感觉出下陷0.001厘米的触压,而身为人母的妈妈却能用嘴唇感觉出婴儿前额0.0006摄氏度的温差变化;一位母亲为照料孩子,哺乳期要少睡900多个小时,照料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则要减少6000多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孩子学步需母亲牵手走76000步以上,婴幼儿时期母亲抱着孩子走过的路程长达390公里;子女是母亲最大的牵挂,孩童时母亲大约每天会挂念孩子14次,成人后每天仍会挂念3次,一生大约会挂念孩子10多万次;一个母亲一生大约会做28000个梦,而其中大约会有4000次梦见自己的孩子;唠叨是母亲爱的音符,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中年大约会听到母亲19万句的唠叨话……看着这一组组数字,我心头一震,仿佛有只秤砣挂在了上面,一下子看到了母爱沉甸甸的分量。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些数字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怎么统计的呢?是毛估估估出来的?还是背后有大数据支撑?说实话我不得而知,也没有去作深度的了解。但我想既然列出了具体数字,应该是有依据的。比如,平均每天吮吸母乳800毫升,这大概就是一个婴儿健康成长的必然所需,抑或是一个健康母亲平均每天的产乳量。当然也有些是自我能切身感受得到的,比如唠叨,从小到大谁会少听了母亲的唠叨?我以为只要母亲在,那唠叨是一定不会缺席的,至于一个人从出生到中年会听到母亲多少次唠叨还真很难计数,因为中年本身就是一个年龄段,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其实,细细想来关于妈妈的爱有太多生动的描述,也有太多生动的故事,相对于文字的表达来说数字的度量总还是有些枯燥的,只不过用这些数字作框架更加可以搭建出母爱的一片天地。

  从山东回来,体现母爱的这些数字就像植入了我身体的细胞,时常在我体内活跃着,总想为这些表达母爱的数字歌之咏之,直到有一天有幸参观了位于青海省民和县的喇家遗址,才让我对母爱的分量又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喇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遗址规模巨大,有很多发现都可以填补历史中这一时期的空白,但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尘封在遗址中的那份深得见不到底的母爱。

  应该是一座村落吧。在4号房址内,我看到了遗留下来的14具骨骼,有老有少,最小的骨骼据说还不到2岁。就这么一个14口之家,平日里生活的紧巴和富足是难以考证了,但欢声笑语想来还是少不了的,也许就在某天大家笑开的嘴尚没有合拢,忽然就遭遇了天大的灾难,他们本能地想逃脱厄运的魔掌,却一个个被厄运打趴在地。有位母亲是双腿跪于地面的,她企图用身体为怀中的幼儿撑起一个空间,可柔弱的躯体又怎么能扛得住灭顶之灾呢?最终被定格下来的是这位母亲紧拥孩子的形象,并且一定格就定格了数千年之久,成了伫立在大地上一座撼人心魄的雕像。看着这样的雕像,谁能不为之动容?

  据考证,喇家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处“灾难性”遗址。专家们分析推测,那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地震来袭时惊恐万状的人们从低矮的房中冲向门口,但一瞬间房屋塌了,人们被埋进了废墟。可以设想一下,地震虽然来得突然且可能震感强烈,但低矮的房子塌下来是不至于一下子把所有的生命埋葬的,废墟之中应该会有活口,可还没来得及自救,甚至还没来得及悲伤,却又突遭洪水肆虐了,洪水将这里夷为了平地,仿佛什么也未发生,直到4000多年之后被考古发掘出来……由于喇家遗址中有不少母亲怀抱婴幼儿的遗骸,这里又被喻为爱的遗址。

  悠悠数千年,母爱耀人间。现在我们虽然很难想象出数千年前妈妈能给自己的孩子以怎样的照料、怎样的呵护、怎样的付出,但喇家遗址中那些用遗骸书写的母爱,足以让我们深深地体悟到母亲对孩子的爱从来就是可以以命抵命的,而且这样的抵命还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的,就像泉眼往外溢出的水,汩汩而出,是任何东西都遮不住、挡不了的。

  妈妈的爱有多少?我以为妈妈的爱装在了妈妈生命的内核里,许多时候能看得见感受得到,但终究是无法掂量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