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菜场,偶尔会见到有人出售桲椂粉皮,眼前顿时会一亮。友人有时送我几叠桲椂粉皮,我总会想起奶奶自制的桲椂粉皮。
桲椂粉皮是由桲椂的淀粉制作的。桲椂是苦槠树的果子,也有人称之为橡子或白栎。果实近似圆球,顶部短尖,坚果底部有一圈果脐,内部果实富含淀粉,浸水脱涩后可制成苦槠粉,经过几番加工,就能制成桲椂粉皮。苦槠树生长在太湖边的山林中。我的老家离山林有几里路。每到深秋,当桲椂果成熟后,村上人就会一拨一拨上山拾捡,奶奶也会带着我们姐妹几个,有时也会带着弟弟去山里,拾捡桲椂果,用于制作桲椂粉皮。
我家是一个有着十口人的大户人家:爷爷奶奶、父母亲、姐妹兄弟还有小姑,吃饭穿衣都要精打细算。奶奶把桲椂粉皮作为家庭的一种食物补充,但制作桲椂粉皮不是一件容易事,从捡拾果子到成品,工序很复杂。常听奶奶说“桲椂桲椂,要桲(加工)六次,才能吃到嘴里”。奶奶把捡拾来的带皮果粒,放在阳光下反复曝晒,使之去掉水分变硬,再用石锤捶压,压碎外皮并设法脱去坚韧圆滑的外皮,取出果实,除去尘土浸水变软,用石磨碾磨出浆水,再进一步脱涩,去渣的同时滤出淀粉,经沉淀成为可用的淀粉。此后还将湿淀粉晒干保存。制作桲椂粉的过程像做豆腐,但比做豆腐的工序还要多,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家里常备有几个水缸来浸桲椂。
每当冬天下雨下雪时,农活暂时告一段落,或逢年过节,奶奶就要烫(制作)桲椂粉皮了。我很喜欢看奶奶烫粉皮,每次烫粉皮像过节一样。奶奶是主角,几乎全家动员,少不了几个大人帮衬。奶奶预先已将干淀粉用水化开,烧开一锅水,有人在不断添柴火,奶奶拿来两个不锈钢盆轮流操作,桲椂淀粉水用勺子限量,加多不熟,加少不成形。烫好的粉皮放在灶旁的竹匾里。我们几个小孩眼巴巴盼望奶奶烫出破损的粉皮,这样我们就有得吃了。奶奶当然理解钻在灶间里不肯走开的小孩的想法,因为要逐步掌握用量、火候、时间,一开始奶奶会很“大方”地做出几张不成形的粉皮,趁热把这些粉皮放在碗里,加点酱油,分给小孩吃。我们小孩子欢天喜地,吃得津津有味。那柔软、滑溜、韧纠纠的粉皮,温润入口不粘牙,回味无穷。在那个物质较匮乏的年代,对我们来说,吃在嘴里简直是人间美味了。
烫粉皮是个慢活,大人们相互配合,常要烫到半夜,还舍不得吃。我们小孩则在解馋后早已进入梦乡。奶奶每次总要烫好多粉皮,把烫好的粉皮一叠一叠放好,外形好看的另放一起,左邻右舍都分送一些,辛辛苦苦往往自己所剩无几。奶奶勤劳善良人缘好,村上有事就找奶奶解决。邻里家庭有点小矛盾啦,都找我奶奶,人称“周方正”。奶奶喜欢帮助人,三年自然灾害时,她宁愿自己没有吃,总要你一升他一碗的,用米、衣服等救济别人,奶奶的一生都在助人为乐中度过。
小小的桲椂粉皮承载着满满的回忆,折射出奶奶以及老一辈人的勤善美德。(董琴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