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捉泥鳅

  我小时候很调皮,每年一放暑假,父母就会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度假。

  这时候早稻开始熟了,我和几个八九岁的小伙伴,因为帮不上大人忙,干脆跑到田里捉泥鳅。炎炎夏日,那浅浅的田里水温很高,泥鳅喜凉畏热,对水温敏感,因为水温较高,泥鳅多,成群的泥鳅拥挤在田角落里窜来窜去。人从田头走过,远远就能听到泥鳅的碰撞声。泥鳅怕热受不了,就往有活水流动的田边水坑里跑,那里比较凉快,也正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捉泥鳅的大好时机。

  我有时晚上想捉泥鳅,就挑一个明月如镜的夜晚,由外公陪伴,选择村民尚未光顾、平时泥鳅又较多出现的稻田,顺着田埂去捉泥鳅。随身要带上用小竹竿担起一个网兜状的铁篓子,里面搁几枝供燃烧的松明柴,权作夜间照明工具。泥鳅叉是外公找镇上的打铁匠用熟铁打制而成,三齿并行均呈菱形,中齿比两旁齿长三四厘米,旁齿分别向左向右弯曲。泥鳅叉轻灵小巧,携带方便。持这叉抓泥鳅,夜间泥鳅只要现身,果断地叉下去,泥鳅被夹在两齿中间,很难逃脱,我和外公把叉到的泥鳅迅速装进绑在腰间的篓里。

  后来我下乡插队三年,被招工进了地质队,那正是野外找矿勘探会战初期。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工人们肚里缺少油水,嘴是很馋的。好在钻井队在江南地区农村打钻,周围池塘、水田里的鱼虾螃蟹,便成了我们业余时间的捉捕对象。我重操捉泥鳅的绝活,任凭它们使出什么“泥鳅十八滑”“鲤鱼翻身”“神龙摆尾”等招式,一碰到我就威力剧减。

  有时候一锹铲下去,翻起来后就会看见,有的泥鳅大半截身子还扎在被毁的洞里,只有尾巴露在外面。我们就会扒开泥土,将它们捉出来。经过半天“作战”,我们把抓来的泥鳅拿到食堂烹饪,用于改善伙食。大伙儿吃起来感觉又嫩又鲜,流过每个人舌尖的是诱人的清香,余味无穷。

  遗憾的是,如今农田多施以化肥,土壤盐碱化,水质变差,野生泥鳅已很难见到了。捉泥鳅的许多趣事,只能封存在记忆中了。(郁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