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天下

手电筒、救生哨、矿泉水……

疫情后,这些应急物资你家该备上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从推崇“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断舍离”生活到因应急储备不足而仓促去超市、药店购买大米、食用油、口罩、感冒药……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前不久对《北京市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内容进行了更新。家庭是否有必要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储备什么应急物资、储备多少、怎样储备?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应急物资储备,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

  “灾害发生后,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受到冲击和影响的,也是抗击灾害、自救互救的第一响应力量。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响应力量,父母应承担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责任。”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公共安全与应急科普教育)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钱洪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钱洪伟表示,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但是还缺少家庭应急物资储备这落地的一环。

  “应急物资储备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更需要家庭积极动员起来,作为应急物资储备主体之一,参与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以及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来。”钱洪伟科研团队成员周凡超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也表示,国家应鼓励社会、家庭提升防疫应急意识,分散储备一定数量的口罩等应急物品。这样,国家、企业与家庭等就会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物资储备系统。

  目前,国家也认识到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陆续启动系列准备工作。

  储备不是“囤货”,应考虑家庭实际情况

  5月,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对《清单》进行了更新,完善后的《清单》基础版内容包括应急物品、应急工具和常用应急药具三大类,包括具备收音功能的手摇充电电筒、救生哨、毛巾纸巾、呼吸面罩等共10类物资;扩充版内容包括水和食物、个人用品、逃生自救求救救助工具、医疗急救用品、常备药品、重要文件资料等六大类、18小类、62种物资。

  钱洪伟说,《清单》是指导大家怎样进行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囤货”。一般的家庭应急物资,除了常见的方便食品、饮用水、创可贴、碘伏、手电筒、收音机等物品外,一定要结合家庭成员构成、居住条件和地区灾害类型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储备。比如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可能需要准备一些应急药品或特殊的应急食品,多层住宅楼的居民可能需要准备应急逃生绳等逃生工具,洪水多发地区的居民可能需要准备反光衣、救生衣等求救逃生工具等,诸如此类问题都要考虑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合各自家庭情况的应急物资储备。”

  关于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通常根据家庭人口来计算,至少要储备3天的应急食品,尤其要注意饮用水的储备。钱洪伟说,储备方式通常要遵循“平急结合、新旧统筹”原则。也就是说,食品或药品的储备,只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存量,日常使用后及时补充即可,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家庭应急物资过期轮换的问题。此外,也可以考虑其他储备方式,比如不同家庭即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存储方式;每个家庭与所在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点)的对接储备方式等。

  注重知识普及

  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2015年,北京市发布了全国首个《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天津、陕西、山东省青州市等地也陆续发布了当地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在今年的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除北京更新了建议清单外,辽宁省锦州市也发布了当地首个《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不少地方的应急管理部门选择在北京清单的基础上修订,并向公众发布。

  钱洪伟说,不同城市公布清单,说明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已经引起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是有了清单,只是完成整个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推广的第一步。后续要解决的是清单的落地问题,平时是否能把清单所要求的物资做好配备和维护管理,发生灾害后,储备的应急物资是否真正有用、管用,这才是最关键的。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应急物资储备的家庭还是少数。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公众还没有形成风险防范意识,对应急物资储备重视不足。”周凡超说,因此培育群众坦然面对灾害的心态和风险意识,普及应急科学知识、应急技能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也是提升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意识的有效切入点。 (科技日报)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