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摆地摊

  如今“地摊经济”和“直播带货”成为热词,不少人跃跃欲试。“直播带货”是新事物,摆地摊却并非新概念,我回想起三十年前一次摆地摊的经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毛纺厂工作,厂里的产品是粗纺呢绒,也就是当时做呢绒大衣和呢制服的原料。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呢大衣和呢制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加上外销呢绒的减少,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厂里号召大家开动脑筋推销产品。

  当时我在政工部门工作,如何为厂里分忧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我们既没客户也没渠道,只能动员亲友通过各种关系推销。一次开会讨论时,有同事提出摆摊销售,于是我们把呢绒的边角料制成拖鞋、手套等“副产品”,决定外出摆摊。

  某个秋日的周六,我们来到之前已找好的设摊地点——菜场附近,这里既不影响交通,人流量也不错。向附近厂家借了两张课桌,用厂部的汽车把产品运到设摊点,就此开始摆摊销售。

  开始时我们只是站着,等着有人来买。但“守株待兔”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我们抛开面子,壮胆吆喝起来。终于,有人来到摊位前,我们几个人马上凑过去,热情介绍起来。来人看了一会儿,说东西还不错,就是太贵了,随即转身离开。有人来了,看看又走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卖出去一件,我们的热情也在降温。于是我们去附近厂家传达室借了一张长凳,要了一些开水,继续坐下来等待。

  临近中午,一名中年妇女对我们的呢绒拖鞋很有兴趣,于是我们充分运用政工干部的“嘴上功夫”推介产品,并给了优惠价格。她买了两双呢绒拖鞋,并说会告诉小姐妹们来看看。终于开张了!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热情又一次被点燃。中午我们到附近小店里吃了面,议论着下午争取能多卖出些。

  然而下午路过的人不多,直到3点多,我们才又卖出了一些呢绒拖鞋和手套。临近4点,人们纷纷回家做晚饭了,我们觉得也不会再有什么生意,于是整理好商品收摊回厂。粗粗算了一下,卖出去的商品,去掉成本,不算汽车运输费用,恐怕仍不够我们几个人的工资。

  这次摆地摊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出摊销售体验,让我们懂得了摆地摊的不易,也看到了我们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社会。

  (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