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连续几起业余足球场上的猝死事件,给“复练”的体育爱好者们敲响了警钟。长期居家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近日,医学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给出了建议。
运动不足并非猝死真因
近日,在宁波余姚一场业余足球比赛中,31岁的五人制前国家队球员张文在踢球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因为张文的前国脚身份,此事引起广泛关注。
张文的遭遇并非个例,从今年3月至6月初,已经陆续发生了几起踢球者在业余足球比赛中猝死的事件。由于业余球赛猝死悲剧大多发生在运动爱好者长期居家、重新开展健身运动后,有不少声音推断猝死很可能与居家时间久、运动量不足有关。
对此观点,北京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康持否定态度,有同样观点的还有体育医院心血管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张剑梅,“运动猝死与居家太久、运动不足没有必然联系,运动前的充分热身至关重要。”北京国安前队医、现河北华夏幸福队医双印具备多年职业队医疗经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论是对于职业运动员还是普通人,猝死与长期不运动并无必然联系。
那么,猝死事件为何频繁在业余足球场上发生?李康认为,这与足球运动高强度、高爆发力、高耐力,以及露天进行等特点有关。但他强调,猝死之所以发生,还是因为当事人身体本身就存在隐患。
“隐形”心血管病易被忽视
导致运动猝死的真因是什么?据李康介绍,临床上将猝死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前者指心脏原因导致的猝死,而后者指的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导致的猝死。
张剑梅告诉记者,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猝死有60%到85%都是由心脏问题导致的。如果按年龄细分,35岁以下人群一般受害于先天性、遗传性缺陷,如患有肥厚性心肌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而35岁以上人群一般是因为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俗称的“冠心病”引发猝死。
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部分猝死者生前未出现心脏不适症状,这让很多人以为“心脏没问题就安全了”,这在专家看来是最大的误区。张剑梅表示,没有先天性、遗传性心脏疾病,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后天产生的冠心病,而后者因很难察觉极易被忽视。
“一些猝死者的确没有心脏病史,但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后导致斑块破裂,最终由心肌梗死引发猝死。”张剑梅表示,心肌梗死正是冠心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很多心肌梗死导致猝死的人,在猝死之前就没有症状,通过尸检也不一定能查明死因。”
“没有心脏病病史不代表真的没有心脏病,隐藏的心血管疾病是猝死的罪魁祸首”——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很多人因为心脏无不适症状,误认为自己离心脏疾病很远。
健康生活定期检查心脏
“以前踢球没事,不代表你之后踢球就一定是安全的。”李康认为,运动爱好者常常陷入误区,认为自己并非专业运动员,不需要定期接受身体机能检测,“按理说普通人参加足球、篮球等剧烈运动,也需要做深入的心血管检查,经过评估确定你是否适合这项运动。”
专家呼吁,广大体育爱好者在疫情转好、恢复运动之前,需结合家族病史、自身病史,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医学手段检查心脏状态,根据综合指标评价运动能力,科学安排运动节奏。
从诸多猝死案例中不难发现,第一时间得到在场专业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治疗的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普通人凭借有限的医疗知识施救,或者根本无计可施。目前在国内,体育场所派驻医生还只停留在职业赛场,在业余体育健身场所很难找到专职的、具备心肺复苏技能的医护人员。鉴于这样的情况,两位专家呼吁未来应在体育健身场所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同时推广AED的使用技术。
AED是一种可以提供高能量电流电击除颤,帮助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人恢复心律、争取抢救时间的仪器。张剑梅表示,如果在病人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使用该设备,救活率能达到50%。目前AED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普及,国际标准为公共场所每400米应设置一台。但据张剑梅介绍,受制于资金、理念等因素,该设备在国内体育场所的普及程度并不高。(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