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心情

享受独处

  | 王顺法 文 |

  从小有个习惯,独处。

  仔细想来,我这习惯是有历史原因的,家里兄弟过多,至我,母亲连生四胎男孩,故我的出生不仅在父母看来是种无奈,三兄长也很不待见。外部环境更不堪,父亲被一顶四类分子帽子扣着,让我们全家蒙羞多少年。家里家外都得看人脸色,这日子,你不识趣不夹着尾巴过不行。

  家里大人千叮咛万嘱咐,出门不能与同龄人玩。他们防我惹出麻烦。不过,渐渐地我就体会到了这规矩的好:最卑微的生命也有尊严,在“根正苗红”的孩子当我面,口无遮拦直呼某些人为父亲起的恶毒绰号时,我便如万箭穿心般难受,独处,躲了人能净耳根,挺不错。

  逼出的独处就会思考,就悟出了上进会给人脸面。所以,孩提时代,我就懂得听课得全力以赴,得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人都有同情心理,本就寡言少语让人怜悯,加上拔尖的成绩,这使凡教过我的老师总会对我刮目相看。而回家后,放下书包操起镰刀挎个竹篮不声不响去打猪草,就见不着兄长们投来的白眼,就能维护自己内心的一丁点尊严,这些体会都过早地让我明白了世事。

  十二岁左右,耳边就已常听到乡邻夸我懂事。孤独与努力,换取了精神上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我感觉值得。

  尝着了独处的好处,我暗自下着决心:要想将来过上别人一样的生活,就得努力!面前道路千条,总有一条是适合自己走的路,比如,自己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如果努力了说不定将来能成为个作家,这不也就是有了大出息?

  不错,至今都记得一清二楚,自己就是在十二岁那年立的志,想成为一个作家。当然,也就是那时,我能把独处的时光用来学习,感到满足。“要成人自成人”,这是家乡俗语,也是父母常在我们四兄弟面前叨咕的话,我想我是理解了。为了挣买书的钱与贴补家用,整个夏天假期,通常我习惯一个人去村西的河里摸螺蛳,夜晚,母亲用大锅把螺蛳煮了,兄弟们人手一针,挑出螺蛳肉,把它浸泡于清水中。第二天一早我会挑着个小担儿,带着个钩秤,步行四五里进山村卖货。

  村西的河道既宽又深,且偏远无人,还曾经有村邻在那里跳河自杀过,一人独个儿去摸螺蛳,不知要有多大勇气,可那里正因人迹罕至,螺蛳多得被我看作金矿,也为能独采而欣喜。天不亮进山卖货,那条贴着山脚的林中小道上,村人几乎个个见过野狼出没,我依然敢独自前往,这勇气全来自骨子里生出的志气,想求出息。

  也是从那时开始,独处时,我并不再感到孤寂。独处好哇,我可以让思想生出翅膀,在自己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可以设想今后会顿顿吃着白米饭,会见着四周人们投向我的目光中再没偏见、鄙夷,哪怕是我的同胞兄弟,看我时,也都会一脸赞赏。

  这时的独处,已成了我自认为是生活赐给我的最美好的礼物。

  那年月,半夜,小村同龄人仍在三五成群偷瓜摸桃,唯我独自在家中挑灯夜读。没人逼我,辛苦也好,危险也好,都是我自找的。有时间学,有灯油照,有书读,这已是我的极好福气。

  夏天蚊虫多,晚间,我总会搬个娘冬天用于腌咸菜用的空瓮放在破败的饭桌下,倒进半瓮水,把一双赤脚伸进去,用这方法防蚊。冬夜寒冷,在灶窝上方安个挑小些的油灯,既不惹兄长们注意,不让他们说我揩了家中灯油便宜,那里还多少感受些从灶膛里散发出的余温。灶窝就成了我的安乐窝。

  在野外进行早读是可以省灯油钱的。不知始于何时,乡人在村西的山梁上开辟出了一块块丈余见方平整的岩石面,用它在秋天摊晒山芋丝。那里离家有一里地。整个春天,大凡只要不下雨,我都会在天亮前赶去,躺在那被春雨洗刷得一干二净的岩石上,恭候东方生出自认为属于我一个人的第一缕曙光,看书,写作。闻着大自然中浓郁袭人的野花香味,肆无忌惮呼吸着杂树林间的清新空气,我不仅仅感到自由的快乐,看书学习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了,十五岁那年我在县报发表的一首小诗《五一抒怀》就是在那山梁上写的。这首小诗的发表,在我下半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家务农时,让我对前途充满信心。我很得意,为自己过早的懂事与努力而欣慰。我已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虽离开了学校,并不代表我已放弃了学习,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

  上天从来眷顾努力的人,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文革刚结束不久,勉强二十出头的我,就凭在报刊不断发表的文章而得到领导赏识,成了村团支书、民兵营长、治保主任一肩挑的“脱产干部”,随后,很快又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成了村里最年轻的一名党员,走上了村领导岗位。

  我懂得有尊严的日子来之不易,即使在这个时候,只要有时间,我依然喜欢独处,比如独自去村里的田头、企业转悠,去发现问题,然后拿出解决办法。而在经慎重考虑辞职下海创业后,我仍然有自己的坚持:不凑热闹,甚至不看电视。我会在闲暇时分关上房门独自看书,或听音乐。在独处的空间,谋企业的发展,思考人生。很庆幸,数十年商海沉浮,我正是凭喜欢独处的法宝,时刻提醒自己,终于将一个健康的企业交给了下一代人。

  退居二线,空闲时间就多了,习惯忙碌的我一下子感到很不自然。又是在独处中,我想起少年时曾经的追求。2016年,五十六岁的年纪,初中文化的我又拾起放下了三十多年的笔,开启圆梦之旅。四年不到的时间里,我珍惜每一个晨起,硬是用它写出了两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就已多达一百多万字,而现在正值我作品的发表高峰期,相信它们很快都会与世人见面。

  耐不得寂寞是不易出作品的,正是自小养成独处的习惯,使我在不断地写作中学会了自我总结,积累了技巧,而令人最感欣慰的,是我明白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写作,它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写作者的个体价值,它还有道义担当,作家得凭良知去承担记录时代反思历史的社会责任,这便使我的内心完成了从小我的写作到大我的过渡,这也是我这几年独处人生中收获的最大成果。

  当今社会高度发达,在这日新月异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浮夸圆滑等现象随处可见,生活告诉我,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不时有意地选择独处,去进行思考、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它绝对与自闭、孤寂等心理疾病无关。于我而言,独处,始终是我人生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让我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