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喝、拉、撒、睡不仅是日常所为,更是赖以维系生命的必需,而把“吃”列在首位,足见其头等重要。传统观念里把就餐礼仪视作人生要事,小时候学不好,长大后难掌握,不光本人被嗤笑,亦丢爷娘脸面。故此不管家境好坏,调教吃相,家家户户都是“从娃娃抓起”。
我从记忆朦胧开始便接受父亲培训,比如同桌吃饭,要等长辈落座,自己才能坐下。在矮桌吃饭坐小板凳,双腿得并起不能劈开。等候饭菜上桌时,不准拿筷子打碟敲碗。待长辈拿起筷子才能动筷,给长辈端菜递饭得用双手。
吃的过程讲究更多,例如:除要紧话不许说笑,以免喷饭溅唾沫星子;不能说犯恶心或忌讳的话;严禁在桌旁玩闹、蹦跳,免得殃及盘中餐;夹菜要在靠近自己这边,不许拨拉翻折挑拣个人所喜,更不能把筷子伸到别人那边;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筷子因朝向同一菜盘而交叉时,应即刻收手礼让对方;咀嚼饭菜不许吧唧嘴,喝汤或粥不可连发吸溜声;不愿吃的菜肴可以不吃,但不能边挑剔咸淡边往嘴里填;馒头不可剥着吃,也不能掐着拧着送进嘴,因为那是“讨饭腔”;饭菜要细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像“饿死鬼”;不许拿筷子搅拨牙床上的残留物,剔牙、咳嗽、打喷嚏要背过身以手遮掩;吃多少盛多少,不能剩饭;饱就是饱了,不准松裤腰带,否则显得没出息;吃完把筷子竖放桌上,不可搭在碗顶;长辈与其同事、朋友用饭,孩子们不能入座“共享”;在别人家遇到饭点时要离开,不许往饭桌边凑。
彼时受物质条件、生活水准及礼教制约,有的条条框框过于严苛。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日渐改善,餐饮内容今非昔比;加之独生子女被宠爱的缘故,吃相教育有所淡化、松懈。不过,通观古往今来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无论何时何地,吃相理所当然的是一门要认真对待的必修课程。
(杜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