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青石板路绵延在脚下,身旁,一条流淌千年的运河抱城而过。在南禅寺码头,乘画舫而上,孩子们有些迫不及待。虽然现代游船有电机制动,行进稳而快,但却让人对摇橹的吱呀和晃动感生出些许期待。画舫穿行于画中,两岸古今交融,繁华一地,璀璨今生。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里,无锡博物院开在“大运河上的课堂”一览运河两岸无限风情。
乘船之前,孩子们在无锡博物院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程。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悠悠运河水,承载着无锡千年的风雨征程,交织着江南水弄堂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盛于航运之兴,商贾云集,船乘不绝。”讲解员将一河两岸的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对这条既熟悉又陌生的河流充满了遐想。
乘船来到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一部厚重的中国砖瓦发展史展卷在眼前。无锡的砖瓦业在清代盛极一时,运河沿岸的砖瓦窑多达百余处,盛名在外的“金砖”便出自于此。窑群遗址博物馆在古窑址上改建而成,最大程度地再现了窑厂的历史风貌。孩子们在博物馆的廊道里穿梭,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制作瓦当(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环节最受欢迎。跟着老师,孩子们一板一眼地敲打起来。
“大运河上的课堂”重行走、重体验。无锡书码头里,一曲评弹开篇《枫桥夜泊》引人入胜,吴侬软语声声入耳,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评弹,发源于苏州,兴旺于无锡,无锡也有江南第一书码头之称。一曲终了,孩子们意犹未尽,一个个直呼“太好听了”,彼此相约再来,这正是江南文化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行走间,孩子们领略了风情古运河,触摸着活态文化遗产。从知识入脑到感受入心,孩子们的收获有了质的飞跃。
如果把藏品视为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无锡博物院的“行走”系列研学旅行,一改生冷的信息灌输模式,通过动态的教育活动有效地进行科普,培养青少年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为文化场馆创新社教活动开了个好头。期待博物馆为公众创造与文物对话的更多可能。
(张月 实习生 殷婉婷/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