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白皮松老 西城厢新

  无锡,汉高祖五年(前202)置县,近2200年治所未移。清雍正四年(1726),析县东境置金匮县,锡、金两县以弦河为界共用一个县城,1912年(民国元年)两县复合为无锡县。

  老城厢西北有县前西街,这条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填河筑路、九十年代拆巷弄拓建而来,因是县前街的西延线而得名。这个“县”,指的是弦河东侧原金匮县的县衙。县前西街中段有西河苑小区,小区高楼间隙艰难生长着一棵白皮松。

  失地颜色改

  囚根枝叶残

  它《目录》编号240,树高12.5米,胸围径161厘米,冠幅12平方米,约200岁。由于地形改造,白皮松的根部已处于小区的地下车库层,有心人为它留了一个口径3米多的孔洞,以便让树干可以挺出地面,却也使它像极了一条“囚龙”。或许因为生境条件不理想,阴闭潮湿,这棵白皮松枝叶寥寥,北半侧的两根大枝都已枯死。风烛残年的模样,灿烂阳光下也不见多少生机和活力。

  白皮松是我国中部地区(南到长江中下游,西达陕甘一带)特产树种,现在陕、甘、川、鄂等地还有大面积天然野生林。其树姿优美,树皮褐白相间、斑驳美观,针叶三针一束、短粗亮丽,为优良的庭园树种。苍翠挺拔的白皮松被引种到了欧洲、北美各地。

  叶坠银杈细

  花飞香粉干

  白皮松的名字是清代后期才出现的。从古人记述的树“斑驳白色”、叶“三针一簇”的外形特征来判断,仿佛古人称之为白木、白松、孔雀松。北宋后称为“栝子松”,明代也称“剔牙松”。明代张著《白松》诗描摹得惟妙惟肖:“叶坠银杈细,花飞香粉干。寺门烟雨中,混作玉龙看。”北京戒台寺内白皮松,据传为唐武德年间建寺时种植,至今一千三百多年,九根大干撑起树冠,混如银龙凌空,所谓“叶深藏鹳鹤,枝老作遒龙”,故得名“九龙松”。北海团城有金代白皮松两棵,乾隆御封“白袍将军”,并写下《栝歌行》,“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

  西河苑的这棵白皮松虽然没有它们古老,但也一样“不识何人栽”?据知情人回忆,这棵树原本植于大成巷27-2号,原是无锡望族“旗杆下”杨家的旧居。太平军兵燹,旗杆下杨宅被毁。1866年,杨宗濂兄弟五人在此营建新宅,奉母侯太夫人居住。此宅后长期由杨以迴、杨宗瀛后代居住。后一度曾是市歌舞团、书画院的团址。1999年旧城改造中,建造西河苑小区,唯有老树未移。

  西厢五支分

  经界变陌阡

  大成巷在西河头南边、再南是连元街,三巷平行,位于两条东西向小河之间,中有长大弄等小巷沟通。溪流巷弄,早已在数十年的拆旧建新中换了模样,只有存留的这些老地名给有心探寻的人留下草蛇灰线。

  西城厢的河流,由弦河自北往南向西逐一分出,曲流宛转,解放前后尚有五支。第一支,出北水关由柳浪桥分出,向西折南为柳浪河,南接玉带河,1950年首先填塞。第二支,出泰定桥西流为西河头河,也称斥渎,西面汇合柳浪河,1958年拆桥填河。第三支,出胡桥西流为胡桥河,经驻骢桥分二道:一南流为营河,转西为玉带河,此河环绕旧无锡县衙,开凿于北宋乾兴年间;另一西流称会龙河,西面汇合柳浪河南行,南流折而东与玉带河汇合。1950年至1958年间分段拆桥填河。第四支,出水獭桥西流为三皇街河、后西溪、荷花荡、前西溪,转而向南入束带河,1950年至1956年间分段拆桥填河。第五支,出虹桥西流为束带河,出西水关入环城河、梁溪河,1956年拆桥填河。

  民族工商业兴起后的无锡,固然商贾辐辏、工厂林立,但终究城圈狭小,水网阻隔,发展余地极为有限。早在1912年,荣德生先生就率先提出拆城筑路方案。1949年无锡解放,旋即设市为苏南行政公署驻地,开辟大市街势在必行。1950年4月1日,于吉祥桥举行拆城筑路誓师大会,1951年3月1日于胜利门举行环城解放路通车典礼。1953年江苏恢复设省,无锡为省辖市。由此古城改造工程一发不可收,拆桥、填河、筑路、建房无可逆转。

  比如此处,原为由斥渎填出的西河头,东连中山路,西接环城西路,长约500米。1981年,创办西河头日用小商品市场,是无锡市区同类市场中建立最早的,盛时顾客日流量上万人。西河头摆地摊,是无锡个体工商户最早的源头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改造中,此地拓建为县前西街,连西河头也最终消失。

  依水而居、浚河建城,贯穿无锡城市发展史。所谓破旧立新,始开格局,如今那个溪水环抱、小桥流水的古城长大了不知多少倍。城市格局依旧水网交织、城水相依。只是解放环路内老城厢里,已不存一溪一浜。此谓水乡名城,总是一大遗憾!水到尽头,阡陌纵横,那个朴实而典雅的水城风貌依稀还是故事里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