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电销保健品诈骗外,电销收藏品诈骗也成为老年人消费骗局的重灾区。为何有些老年人总是接到推销电话,为何对方对名字一叫一个准,连买过什么产品都知道?在净网2020行动中,梁溪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对贩卖老年人个人信息的黑灰产业链进行了专项打击。昨天,办案民警介绍了相关案情,揭露出背后的多环节犯罪情况。
网上有人买卖“老年数据”
市民张大爷日前接到自称北京收藏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向他推荐一套纪念币,声称他们遵从文化部指示,按照原始发行价格出售。对方说,张大爷是被抽中的少数幸运者,能享受优惠价购买纪念币。张大爷信以为真,花4000多元买了。这套纪念币实际成本只有上百元,且毫无收藏价值。民警后来抓获了诈骗团伙嫌疑人,根据嫌疑人的“台账”联系张大爷核实事情经过时,张大爷才意识到被骗了。
张大爷之所以被骗子盯上,是因为他平时喜欢投资收藏品。在过去几年里,他花10万多元买各种收藏品。经常是由收藏公司、收藏协会打来电话,张大爷听完一番天花乱坠的推销后心动不已,深信藏品升值潜力巨大,便用积蓄购买一堆“宝贝”。
张大爷的“复购行为”,在一些老年人中很有典型性,这令他们成了骗子眼中的“香饽饽”。民警前期通过网络巡查发现,网上有人买卖所谓的“老年数据”。“诸如口服保健品老年数据、老年收藏爱好者数据、冬虫夏草数据等,其实里面都是公民个人信息”。民警说,买卖的信息中包含老年人的姓名、电话、住址,甚至购买过哪类产品等。这些信息被不同的诈骗团伙购入,随后变成打给张大爷、李阿姨或王大爷的一个个精准推销电话,对老年人实施一而再再而三的诈骗。
黑灰产业链里揪出大批嫌疑人
去年9月上旬,警方在侦办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过程中,对嫌疑人龙某的下家杨某某进行研判,发现杨某某涉嫌将购买的公民个人信息用于自己公司的电销诈骗。经调查,警方在北京房山区破获以杨某某为首的诈骗团伙,当场抓获嫌疑人9名,并在公司仓库内查获大量“收藏品”,包括纪念币、纪念章、玉玺、字画等,以及伪造的配套藏品证书等文件。据调查,这家公司用买来的老年人个人信息开展电话销售,嫌疑人冒充文化部等国家机关的名义,高价向老年人推销假冒建国七十周年纪念品,累计诈骗金额400余万元,受害人多达500余人,遍布全国各地。
捣毁该诈骗团伙后,办案民警继续追踪,在湖北、湖南、山东、河北、辽宁、安徽、河南等地抓获多名贩卖老年人个人信息的嫌疑人。其中,警方在河南禹州打掉了孙某某等4人组建的一个工作室,从他们的不法交易中,警方又获得了新线索。
根据线索,办案民警今年4月下旬在河北定州将王某彬等8名诈骗团伙成员抓获。经审查,该团伙通过在网上购买大量的老年人个人信息,冒充国务院、人民银行、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有关部门,以发放疫情补助的名义对购买过“收藏品”的老年人实施电话诈骗,累计作案100余起,涉案金额近200万元。
上月下旬,民警又在当地将王某涛为首的诈骗团伙抓获。该团伙通过在网上非法获取购买过“收藏品”的老年人个人信息,冒充中国收藏家协会、香港英皇国际拍卖公司电话联系老年人,以高价回收老年人手里的“藏品”为由收取“保证金”“手续费”,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据统计,去年9月至今,梁溪警方打击黑灰产业链条,共抓获贩卖老年人个人信息犯罪嫌疑人118名,查获涉及全国33个省市的近亿条老年人个人信息,并打掉下游利用老年人信息对老年人实施“收藏品”诈骗团伙3个,抓获20多名嫌疑人,涉案金额近千万元。“根据办案中获得的线索,我们还在深挖追查”,办案民警说。
嫌疑人自称“刀口上舔血”
据了解,警方抓获的诈骗团伙和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嫌疑人之间,因为非法利益勾连在一起,虽然不同团伙的嫌疑人互不认识,却如同绑在一条线上的蚂蚱。针对黑灰产业链的特点,警方研判网上通联、资金渠道、数据资产和网上行为特征,利用技术手段抽丝剥茧、深度研判,进行了多链条、全链条打击。
贩卖老年人个人信息的都是些什么人?民警说主要为无业人员,其中不乏从诈骗团伙“转行”来的。比如在河南禹州破获的4人团伙,嫌疑人之前就是诈骗团伙成员,因为觉得诈骗的钱没有贩卖信息来得快,于是合伙租了房子放上几台电脑成立所谓工作室。其他不少嫌疑人则是单独作案,既不要同伙也不要电脑,直接在手机上打包交易。
点点手机、敲敲键盘,文件发出去,钱款汇进来……据调查,对个人而言很重要的信息,被不法分子低价转手。一些老旧、多次转卖的信息,售价仅一两分钱,比较新的个人信息,也就只值一两元。“生财之道”在于走量和反复交易,贩卖个人信息的嫌疑人作为诈骗团伙“中间商”,不停干着不法的勾当。从一段嫌疑人与网友的聊天记录中,民警发现嫌疑人明知违法却唯利是图不知收敛:“听说买卖数据违法。”“怎么了?是啊,所以有风险啊。”“今年严打。”“嗯,我知道的很多进去了。”“那你还卖?”“你要是联系不上我估计也那啥了……刀口上舔血。”
(晚报记者 念楼/文 警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