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夭矫罗汉长在 兴废潜庐重光

  惠山上河塘20号,就在吐水“龙头”的东北向不远处,保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草堂。这里是一处别墅花园,“留耕草堂”原是园中一幢主建筑,现在也泛指整个园子。

  园子三排屋舍、两个花园。在前部花园中,除了轩榭池塘,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三株古老的罗汉松了。

  老态益婆娑

  支离复拳曲

  它们古朴清奇,比肩并立于大堂之南,隔着水池,面对门厅后部的戏台,看到过多少“出将入相”。这三株树,西侧的一株《目录》编号为311,树高7.2米,胸围径80厘米,冠幅6平方米,约140岁;东侧的一株编号312,树高8.2米,胸围径72厘米,冠幅7平方米,约140岁;中间的一株编号313,树高7.5米,胸围径71厘米,冠幅6平方米,约130岁。

  初秋时节,罗汉松叶色略显暗旧,树皮凹凸屈曲,树干纹络扭结,虬枝硬朗,挺拔清雅,似苍龙盘旋,遒劲傲人,显现朴实稳重、雄浑沧桑的豁然气度,正所谓“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结子尊者相

  皆披闍黎衣

  罗汉松属罗汉松科常绿乔木,是裸子植物中的著名树种,在我国南方园林、宫庙和庭院中常有栽培。它不仅树型古雅,而且名称颇为形象。盖因初夏时,罗汉松雌株的叶腋内开始长出一个个“小罗汉”——上部的“光头”是一枚倒生的胚珠,外面由大孢子叶(套被)包裹着;下面的种托似罗汉的身体,种托上的苞片突起如“合十”的双手。秋后,种子成熟,由珠被与套被合生成的假种皮紫黑色、被白粉;种托膨大、肉质,颜色鲜红,如身披袈裟的罗汉,故而得名“罗汉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罗汉松象征着长寿、旺财,寓意吉祥。民间素有“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的说法。罗汉松还是著名的盆景用材,以蟠扎为主、修剪为辅,其造型多样。

  古人常以罗汉松入诗文,状物明志,寄托心怀。比如,明代后期的戏曲家屠隆,曾作有《罗汉松》诗一首:“何年苍叟住禅林,百尺婆娑万壑阴。四果总来成佛印,一官应不受秦侵。灵根岁月跏趺久,老干风霜面壁深。谡谡回飙响空谷,犹闻清夜海潮音。”真正赋予了它“罗汉”的神韵与境界。

  甘泉潜易地 铅洗为写真

  “罗汉”护园,家族昌盛!此园主人杨氏家族,我们已介绍多次,就是锡城“旗杆下杨家”。鼋头渚、管社山、大成巷,都留下了这个家族的雪泥鸿爪。这惠山下的杨园,则是旗杆下杨家发迹的肇基者杨延俊的郊外别墅,始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八年(1882),杨延俊长子杨宗濂(艺芳)委托二弟杨以迴在惠山浜龙头下上河塘其父亲墅园基础上,整饬开辟新的别墅园林,邀请吴中名手营造,庭院小巧玲珑、树木扶苏,取名“潜庐”。罗汉松正是在营建潜庐后栽种的,由此陪伴这庭院兴衰走过了130多年的岁月风云。光绪十八年(1892),杨母去世,艺芳丁忧回里守丧。两年后,于潜庐之西,面向惠山横街,增建四褒祠。

  光绪二十一年(1895),艺芳偕弟宗瀚(藕芳)创办无锡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业勤纱厂,杨氏家族经营实业的序幕由此拉开。

  以迴则多年隐居于潜庐精研周易。当时亦有杨氏子弟在此读书,名流士绅雅集园中,多有聚会咏吟者。“小山丛桂容招隐,重洗铅华为写真”,为一时之胜。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迴因病重回城中大成巷宅,不久离世,此后潜庐便无人定居。同年,艺芳于城中旗杆下宅中病逝,终年75岁。

  杨氏后人遂将潜庐一改为祠园,定期在四褒祠上香祭祖,并在潜庐游赏休息。艺芳之子翰西,于1915年和1934年先后对潜庐进行修葺。抗战胜利前夕,四褒祠因看守不慎而毁于火灾,一直未得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潜庐旧址由解放军驻锡某部使用,建筑改为营房,而花园得以保存。

  2008年,无锡市政府着手修复潜庐。今日潜庐,入口面对惠山浜水街,面积约1500平方米,可大致分为南北和东西两个轴线。南北轴线从南侧入口起始,布置三进院落。潜庐巧引惠泉入园,沟通内外水系,水源深藏不露。东西轴线处于第二进院落中,颇有“平冈小坂”的风韵,又远纳锡惠山景。

  潜庐,作为晚清时期无锡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仍沿袭了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由于园主家族从文人官宦逐渐转为民族资本家,潜庐营构中也体现着一些时代变迁的影响。在变与不变之中,为无锡近代园林的蜕变写下了引子。

  几多沧桑,这座于光荣中创造、在辉煌后颓废的名园,终于在新时代重现绝代风华。“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罗汉松,连接着昨天与今天,在长青的本色里吐纳代谢,与龙头长对,和山泉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