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看无锡

“体育作业”如何留?

点燃学生体育运动热情是关键

  近日,我市多所中学陆续举办秋季运动会,在锡城学生间掀起一股“运动热”。随之而来的国庆假期又让部分刚动起来的学生“懒”了下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运动,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强化体教融合,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其中,体育课将布置作业引起热议。

  学生间的运动情况存在两极分化

  今年省锡中高一新生893名,学生个头高、发展期待好。但调查统计得出,假期中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以上的只有187人,占比21.3%,不到半小时的183人。部分学生每天抽空锻炼,部分学生则把自己“钉”在座位上,学生间的运动情况形成两极分化。

  市一中高三(3)班的张艺觉每天放学后都会用上20分钟做一组无机械运动。他说,自己初中接触健身运动,高一开始养成了运动习惯,“我的运动项目是类似俯卧撑、卷腹等体育基本运动,只要动作标准就能起到锻炼效果。”进入高三,学业更为紧张,张艺觉调侃自己每天健身都会觉得孤独。“健身房里的人相对较少,操场上会有慢跑的同学,不过并不多。”

  “部分学生热衷于运动,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会结伴去打球或是慢跑。部分学生的运动则仅仅局限在体育课、大课间等。”市一中体育教研组组长邹卫东说,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动起来并不容易,强制命令无法让他们拥有体育热情,离开了学校,他们仍然不会把体育运动当成习惯。

  市民胡先生的孩子今年高二,他坦言,孩子主动外出运动的次数屈指可数,往往是临近学校运动会或是体育期末测试才临时抱佛脚。“有时候觉得学校多两场体育考试也好,至少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愿意动起来。”他无奈道。

  体育课培养专项技能需“勤练”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未来在校园体育课中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目标。体育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还要教会专项运动技能。

  据了解,我市各校的体育课早已开始呈现新样态。邹卫东介绍,足球为市一中的必修课,另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篮球、健美操、武术和乒乓球四项运动项目。高一上学期,学生体育课以行政班为单位学习足球基本技能。高一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被打破,选择同一项目的学生组成临时班级上课。市北高级中学于2011年起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推出校本课程“每天一节体育课”。“学生每周2节必修课、2节选修课,学生在选修课上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项目,分基础班和提高班,实行走班上课。另外每周还有1节社团活动课。”该校副校长高建峰介绍,这些体育课均打破传统目标模式,近年来学生体质抽测合格率和优秀率均不断上升。

  “体育作业无法以书面形式提交,难以系统检查。学生是否照做老师能在下一次课堂上通过他们的动作判断。”邹卫东表示,期末体育测试会根据学生课程的不同设置,间接检验练习成果。

  “体育作业”引热议 燃起运动热情是关键

  近日,教育部关于“体育作业必须加上去”的内容又引家长热议,以后体育作业怎么交?是不是添了孩子和家长的压力?会不会流于形式?

  “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的兴趣与热爱,也就不再需要老师布置作业了,他们会需要运动,将体育视为日常生活的一环。”市一中教务处主任刘军表示,体育作业的目的是让体育运动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校外,使之生活化、常态化。在他看来,如今各校体育课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有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一到两项受益终身的运动技能很重要。运动技能的提升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在该运动项目上的信心。他们发现自己能做好就更愿意去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张艺觉对体育有自己的坚持,每天20分钟的简单锻炼已经成为他为自己布置的“生活作业”。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