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伟 文 |
早年的新西兰孤悬南太平洋,植被茂盛,食物丰富,没有猛兽和毒蛇的袭扰,非常适合鸟类栖息繁衍。久而久之,许多鸟类翅膀退化,失去了飞翔能力。
18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大举开发新西兰,砍伐森林,开垦荒地,还带来了牲畜放牧。无翼鸟不会飞也跑不快,猎捕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连殖民者带来的猪、狗、猫和老鼠也会偷袭幼鸟,短短不到200年时间,大部分无翼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绝种了。
在所有无翼鸟中,几维鸟体型最小,只有2公斤重,它们白天在地面挖掘洞穴躲藏,太阳落山后才会出来觅食,因此很难被人发现。尽管如此,等人们发现问题时,几维鸟成了唯一幸存的无翼鸟品种,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人们为了保护几维鸟,专门开辟了保护区,还研究人工繁殖的方法。然而,几维鸟的繁殖比想象的困难多了。几维鸟在深秋季节只生一个蛋,个头比鸡蛋大好几倍,相当于亲鸟自身体重的1/4,孵化期长达70—80天,幼鸟要生长4年才能成熟。几维鸟不仅繁殖率低,生长期长,孵化率也不高,一些雏鸟在破壳过程中体力不支,往往闷死在蛋壳里。
于是,动物保护志愿者在雏鸟即将孵化出壳的那几天里,日夜守候在鸟蛋旁边。当听到鸟蛋里有动静,雏鸟在啄蛋壳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将蛋壳剥开,帮助雏鸟顺利出壳。可是,被解救的雏鸟一副病恹恹的样子,通常撑不过3天。
原来,自然孵化的雏鸟在出壳后的一周内无法进食,仅靠肚子上的卵囊提供身体所需营养,此后才会自主寻食小虫和浆果。出壳时,雏鸟先在蛋壳上啄出洞来,接着用尽全身力量向前钻,卵囊就会被蛋壳挤压进肚子里,只有这样,卵囊才能与血管连通,营养被源源不断地输入体内。人为地剥去蛋壳,也就省略了打通营养供应管道的过程,这样出壳的几维鸟逃脱不了饿死的命运。
世上有许多事可以请人代劳,唯独成长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就像几维鸟那样,自己出壳成功率也许只有50%,在人类帮助下成功率也许可以达到100%,可是这100%永远是人类的,几维鸟仍然是0。只需一次小小的失误,就会将100%全部清零,根本无从挽回。
说到底,世间万物道理是相通的,靠天靠地,先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