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文学

千年古镇里的豆腐西施

  | 黄洪平 文 |

  在皖浙四县市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千年古镇,名曰:胡乐司。千年胡乐司位于安徽省宁国市西南部。古镇有一条明清老街,在老街入口的东侧,有一条小巷,一个不大的农贸市场就位于这条小巷里。古镇最热闹的时间,是早上6点到9点,在农贸市场靠东北侧的拐角,坐着一位衣着光鲜、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中年妇女,她的面前是一个两屉桌,上面放着香、臭两种豆腐干,桌子前面是两个红色塑料桶,里面用水漂着雪白的豆腐。旁边还趴着她家那条大黑狗,好似忠实的“保镖”,这便是被我称之为“豆腐西施”的吴保青。

  吴保青是土生土长的古镇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古镇来了四名外地人开豆腐店,他们是兄弟四人,来自南陵县许镇龙泽渡,那里的人全村都是做豆腐的。年轻貌美的吴保青与勤劳朴实的朱根扬一见倾心,双双坠入爱河。结婚后,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夫妻双双到北京打工。2012年回到古镇重操旧业做豆腐。

  做豆腐的行当是很辛苦的。在夏天,头天傍晚要泡黄豆;而冬天,头天早上就要泡黄豆。凌晨一点多钟,开始磨黄豆,然后烧水摇浆,点卤,然后上匝,用四方木盒铺上豆腐布,将点卤的豆腐脑盛进木盒,然后用豆腐布包好,盖上盖子进行压榨,半小时后,豆腐就做好了。豆腐干几乎也是如法炮制,然后用糖色煮成,臭豆腐干则是用皂凡、芝麻粉、豆腐脑调制而成。一套工序下来,差不多已快六点,接下来便是吴保青的事情了,因为丈夫的疼爱,她每晚睡的都是安稳觉。起床洗漱后,她便将豆腐豆腐干用湖北篓子拎到农贸市场销售,一幅典型的男耕女织画面,在古镇早上呈现。

  因为人少,每天也就生产50至60块豆腐,400余块豆腐干,毛收入也就200元左右,仅够生活开支。因为是传统手艺,她家的豆腐和豆腐干味道特别好。吃到嘴里,满是黄豆的清香,特别是豆腐干炒辣椒,夹一口送进嘴里,在辣椒和豆香的刺激下,满嘴里都是柔软、细腻、滑爽、清香,好似咀嚼着肥腊肉的感觉。

  每周有那么两三天,我都会在清晨从火车站走到古镇的农贸市场,三里路正好边走边“打八邪”(江苏省中医院推广的手掌养生操),叫上一碗百年历史的水木馄饨,买上两根土法炮制的油条,再买上点吴保青家的豆腐和豆腐干,碰巧的话,还能买到西津河上游的胖头鱼,或者在屠夫张双喜处买上一二斤土猪肉。偶尔,也会买上点豆腐、豆腐干和油卷,带回家让老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尝尝,89岁的老母亲对油卷情有独钟。

  古镇人是幸福的,尽管没有城里人有钱,但幸福生活未必全是钱创造出来的,用一颗平实的心面对生活,生活同样给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