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品读寿联,延年益寿

读鲍宏年《寿联赏析》

  | 浦学坤 文 |

  说到寿联,这是一种专为祝寿所创作的对联。对联,雅称楹联,起源于晋唐,发展于五代,鼎盛于明清,至今仍为大众喜闻乐见。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有幸参加不少亲朋好友的寿庆活动,看到不少寿星收到赠送的寿联,都会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似乎能吸收到新鲜的生命气息,顿感青春焕发。

  记得2002年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初七,原无锡县民政局局长潘群智先生七十寿庆,我赠给他一副寿联:

  群言功高逢寿乐

  智思理直来日长

  这副寿联由著名书法家、时任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铁平先生所书。寿星潘群智曾在我老家当过雪浪乡乡长,是我在农村时的老领导。当时大家都叫他“草鞋乡长”,为人处事口碑很好。这副寿联不仅把他的名字藏头,而且把他当年的政绩和祝寿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他现在已经是88岁的米翁了,但仍记得这副寿联的意境。

  家中有寿联,不仅是寿星之幸,而且是全家之福。记得南方泉老街的百岁坊内,95岁的程仲年先生,他的母亲在世时历经磨难,但仍享年103岁。在今年春节前,程先生和我相逢,他说他特别喜欢寿联,还亲自将寿联雕刻在木板上挂在厅堂。有一副由著名书法家陆修伯先生为他八十寿庆时写的寿联:

  继往开来尽创院绩

  诚信服务心系病人

  作为长期担任南泉卫生院院长的程老先生,这副寿联表达了他“德医双馨”的生平轨迹。

  凡参加寿庆活动,能够品读到有品位的寿联,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如果能有一部介绍品赏寿联的专著,那是我多年的宿愿。没想到机缘真的来了,我的老朋友鲍宏年捧着他的书稿《寿联赏析》,来同我相聚,让我有先读为快的机会。

  鲍宏年老兄曾在海军部队,转业后在无锡市机关,后在基层单位担任领导工作。他无论在哪里,给人的印象是:热情,诚恳,务实,勤奋。与众不同的是,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不停笔耕之中。正由于此,他已连续出版了好几部作品,个人的事迹也载入了《东方之子》《军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闪光》等文献。如今他又拿出了20多万字的《寿联赏析》,真是可喜可贺。

  《寿联赏析》共收入200多副寿联,通读全书,可见寿联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非凡功力。品读诸多寿联,可感悟到其具有的主要特点:

  寿星自寿,砺志自勉。许多寿星,都为自己撰写对联,以作砺志自勉。《寿联赏析》收入的21副自寿联,可谓副副都是鲍兄精选的名联。如近代出版家、教育家庄百俞的四十自寿联:“今已无闻,再十年也是无闻,醉酒看花且永日;未能不惑,只一言差堪不惑,读书养气可延年。”初看上下联起句都在自嘲,到最后却道出了人生真谛。

  名人贺寿,寿庆增辉。在寿庆中,各类名人尤其喜欢寿联。每逢名人寿庆,大凡其他名人会捧上精美的寿联作为髙雅之礼。在《寿联赏析》中,选入的寿联大多出于名家之手。如清代皇帝乾隆贺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 清末钦差大臣李鸿章贺英国女王寿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门。”

  联语集萃,各显风采。对联具有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特点,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而寿联,更是对人生抱负和情感的寄托,对生命延年益寿的追求。《寿联赏析》入选了许多名家寿联,且妙语连珠。如林昌彝七十自寿联:“七秩古来稀,去日已多来日少;百岁曾有几,生时且乐死时休。”刘海粟八十九岁自寿联:“彩笔昔曾千气象;流年自可数期颐。”《寿联赏析》所选寿联,许多联语都为格言、警句,给人以启迪,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寿联书法,意境深远。赠送寿联,一般是以书法作品呈现的。一副上乘的书法寿联,不仅丰富了寿联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而且让人品赏到书法艺术之美,使寿联锦上添花,格外意境盎然,耐人寻味。

  鲍宏年编著的《寿联赏析》,所选的寿联,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并且对每副寿联作了简介、注释和赏析。除此之外,还有“寿联漫话”和“寿联撷趣”等内容,这无疑是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增添品赏的兴趣。

  在参加不少亲朋好友、特别是长辈的寿庆活动中,我常给寿星赠以“喜、米、白、茶”四个字,祝愿寿星跨越“七十七岁喜寿、八十八岁米寿、九十九岁白寿、一百零八岁茶寿”四个台阶。现代儒家冯友兰教授,在八十八岁自寿联、以及贺金岳霖八十八岁寿联中,都写有“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八个字,这是老而弥坚,对“期颐之年”的追求。在这里,我也借用此联,恭祝鲍兄和读者,拥有“喜米白茶”,延年益寿,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