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知先生如是说。教育归根结底是育人、育心。在教育中应秉持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引领学生不断地自我超越和完善。在学校教育中,以学科教学为主体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中,随时应该渗透德育,求知育智的过程就是教学生做人育德的过程,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以语文课程中作文为例,学生所习得的“真”的品质体现在其“文”之中。唯有真实的人才能写出动人的文,“人真”方可“文实”。
文章也不一定是全部的“实”,没有一丝喘息和灵动,那样的文字似乎缺乏了美感。行文如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然而,“虚”并不是脱离“实”的“虚”,只是一种留白的需要。所以文章的“七分实、三分虚”是完整的一体,有了恰到好处的“虚”,文章的“实”才更加灵动,多了几分魅力,给读者留了空间。
当下,学生写作文时,存在“虚构”现象。很多时候,文章是毫无自身体验的“拿来主义”。为了打动读者,一味地虚构,或多或少呈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也许自身明明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却写出了“貌似不错”的文章来。拿到这样的学生作品,教师难道要为他不错的遣词造句能力、尚可的语言表达能力所喜?这是对育人、育心方向的警醒。言为心声,无真情如何出实在的文章?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视角,留心关注周围的世界,切实感受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素材,在真实体验和情感触动的基础上行文创作。眼观世界,心悟周围,文落实处。
写作应该先有“心”,再有“文”。心有所动,才有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再考虑如何文字表达,是一个“由心到文”的过程。“心”不育好,纵使“文”再美,也是外表的虚华!
(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 杨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