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庆鸣 文 |
人各有志,人各有趣。
在无锡城里,有位“筷子大王”名叫吴琦华,1950年出生。认识吴琦华,是几年前与朋友去大公桥堍听评弹,散场后,朋友说南下塘正好有他朋友的筷子收藏展览,不妨去看看。
吴琦华是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里筷子文化研究者,已多次举办筷子文化展览,并赴日本、韩国等地参展,受到好评和欢迎。吴琦华早年是收藏邮票的,在藏家中已名声在外。一次偶然的机会,居然与筷子结下了深厚情缘。
筷子,又称“箸”。《史记》曾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中国人创始筷箸进餐,在人类文明史中,是值得自豪和推崇的科学发明,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用筷,皆由我国传入。
收藏筷箸并非易事,普通筷子满街皆有,但古箸难求。有一次,吴琦华看到一双象牙筷,年代历久,价格上万,在那个时代,是个不菲的价格,但内心欢喜,不忍从眼皮底下溜走,狠狠心,成交,现成了展品中的绝品和镇馆之宝。
对于收藏而言,光收藏是保管员,而在收藏基础上,加以研究,就是研究员。吴琦华还专门办了一张《筷子文化研究》小报,内容丰富,很有看头,他担任主编,图文并茂。
吴琦华现集藏筷子数百双,品种有金、银、铜、锡、铝等各种金属的,还有象牙、陶瓷、竹、木、牛角、塑料、玉等质地的,仅木筷分类中又有冬青、乌木、楠木、胡桃木、紫檀木等。筷子的图案又尽显艺术家的巧画造诣,如一双筷子上有山水、人物、台阁、鸟兽、林木等,曲尽其妙,令人赞不绝口。
“粗细一般,能试盘中冷暖;短长无别,可挑席上瘦肥”,吴琦华以集筷子为乐,还常去学校、企业、机关、社区等讲解筷子文化,以讲座形式,寓教于乐。迄今为止,已作专题报告20多场,举办筷子展览70余场。
吴琦华熟读四大名著,对筷子的研究是既深又透。《红楼梦》中,筷箸炫示主人的身份、地位、权势及财富。书中有“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待书忙去取了碗箸”“更杯洗箸”等,研究出大户人家的雅致和讲究。
《水浒传》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树”中,“一双箸,放在鲁智深面前”。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
《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云:“老王道,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箸。”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喜待高僧,唐长老不贪富贵”云:“猪八戒通常不使用筷箸,很多场合是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去。”
民以食为先,食以筷为先。筷箸文化作为文明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名著中也充分体现。
筷子文化极富哲理,一是阴阳。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两根筷子可互换,此为阴阳可变。二是乾坤,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三是天、地、人三才。用筷时,筷子很自然地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
吴琦华已在筷子文化走廊里数十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吴琦华积极倡导使用公筷,到社区为学生讲解筷子文化,这真是:公筷公勺当求老幼长无恙,自食自味只为亲朋久有情,履行了筷子文化使者的应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