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书画宜兴述略

|程伟 文|

  一、宜兴书画的历史积淀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自古人文荟萃,苏东坡有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说的就是宜兴的山水好,好的山水养育和吸引了一大批书画名人名家。

  三国时,宜兴有《国山碑》,具“江南第一碑”之誉的《国山碑》,书法厚重古拙,虽然不知碑文书丹者苏建是哪里人,但书法风格还是集中体现了当地人的性格与文化特征。

  唐代宜兴有李阳冰、李白叔侄合作的《贞义女碑》,善书大字书法的诗人顾况、有六朝风韵的书家杜牧等曾在宜兴隐居。自唐代始,产生宜兴本土书画人才,如一代名僧、天台宗九祖湛然、五代时期宫廷画师丁谦等等。

  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先后多次到过宜兴,留下许多题咏和墨迹。本土书画名家出现了蒋之奇、蒋长源、蒋璨等。

  元代倪瓒少时一直流寓宜兴。此处,赵孟頫、王蒙等也曾在宜兴留下足迹和诗文墨宝。

  明代宜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整个明代宜兴产生了150多位进士,其中状元、会元、榜元、探花有十多位,首辅、大学士、尚书等高级官员有近20位。这些文人士子大多学识渊博,精通书画,如刑部尚书吴云、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卢象升、浙江参政蒋如奇等,都是名重一方的书画名家。明代宜兴还出现了一大批书画收藏、鉴赏的大家,如四朝元老、内阁首辅徐溥收藏过《清明上河图》,状元、首辅周延儒收藏过李唐的《江山小景图》,光禄卿吴正志(吴洪裕之父)收藏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智永的《千字文》等。这些收藏与鉴赏大家在宜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更是对宜兴书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明代与宜兴近在咫尺的吴门画派、常州画派,与宜兴书画家间的交流更是频繁。由于饮茶习惯的改变,明代宜兴紫砂成为文人雅士的首选和交流的平台。

  清代,宜兴紫砂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并得到宫廷赏识,在推动紫砂艺术进步的同时,文人雅士的参与,如陈鸿寿、瞿应绍等,为宜兴本土书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可能。清末,桐城派著名学者、宜兴人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在清代书学理论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宜兴籍中书画颇有成就者有,著名词人陈维崧书法有《张迁碑》方正厚重之韵味,气度不凡;北宋名士蒋之奇后裔蒋仁,工书画篆刻,其山水幽远清冷,其篆刻线条洗练苍劲,为“西泠八家”之一;著名词人周济书法变化腾挪,自成一家;“戊戌七君子”之一徐致靖其书承家学,法度森严而又不失雅逸;徐悲鸿先生之父徐达章,工诗文、精篆刻、善绘画,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民间画师。

  宜兴书画在民国后达到历史的高峰,出现了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钱松喦,我国现代绘画奠基人之一、抽象油画的开拓者吴大羽,著名人物画家尹瘦石,当代绘画巨匠吴冠中,“新魏体”创始人陈禄渊,装帧艺术家曹辛之等等,奠定了宜兴“书画之乡”的地位。

  二、宜兴书画的历史遗存

  宜兴书画人才辈出,书画遗存众多,这些遗存不仅成为宜兴宝贵的物质财富,更为宜兴的书画爱好者拓宽视野、提高品位提供了参照,体现了宜兴“勤耕尚学、宽厚包容、英武行义、思想昌明”的精神气质。目前宜兴古代书画遗存,以宜城周王庙碑廊收藏最多,另在宜城阁老厅内、丁蜀东坡书院内也有收藏,下面择其重要者作简要介绍。

  《禅国山碑》,在宜兴市张渚镇国山,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禅国山碑》为三国时期重要碑刻之一,其书淳古秀茂,体势雄健,用笔方圆结合,继承了周秦篆书的遗意,与方折突出的吴《天发神谶碑》相异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浑劲无伦”,被誉为“江南第一碑”。《禅国山碑》是目前仅见的古代篆书封禅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封禅碑之一,也是仅见的古代篇幅最长的大字篆书碑。

  《平西将军周府君墓碑》,现存江苏宜兴周王庙,碑文传为西晋文学家陆机所撰,唐元和六年义兴县令陈从谏重立。此石碑因年代久远,字多漫漶,可辨识字仅三分之二。碑文为行书,与唐人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字体相似。

  《贞义女碑》,原在宜兴芳庄张乡渡口村,现保存于宜兴周王庙内。碑首呈半圆形,中间篆刻“贞义女碑”四个大字,两侧及上部浮雕双龙。碑文22行,满行32字,系唐代诗人李白撰文,李阳冰手书,唐天宝十五年(756)镌刻。贞义女碑是宜兴现存较早的碑刻之一,碑文楷文,字体秀丽,刚劲有力,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价值。

  《楚颂帖》。宋元丰七年,48岁的苏轼奉旨改移汝州。热爱自然的苏轼希望能够结束漂泊的生活,江南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让他留恋不已。东坡在此买下田地,又开始设计一个柑橘园的蓝图:“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落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元丰七年十月二日。”这便是表达了苏轼人生理想的著名的《楚颂帖》,这是苏东坡寓居宜兴通贞观侧郭知训提举宅期间所写,明代时徐溥见此帖摹刻后嵌于洑溪书堂(现阁老厅),珍藏至今。全帖书法风格与元丰五年所写《寒食帖》极为相近,当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宜兴周王庙、丁蜀东坡书院碑廊有现代摹刻碑石。

  《海内奇观》等摩崖石刻,为宜兴市张公洞石刻之一。据西晋周处《阳羡风土记》记载,张公洞相传为汉张道陵得道之处。自南北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就在此留下许多题刻。现存有唐青城山人杜光庭题铭“洞天福地”摩崖石刻,元代文学家杨维桢所题“海内奇观”摩崖石刻,明崇祯二年石湖居士吕纯如游洞诗碑,下洞口碑亭存有明代大学士叶向高的草书诗碑一方,碑阴刻清代《朝阳道院开山碑记》,此外洞内还有民国二十一年移碑记事碑及沙彦楷、储南强书写的碑记等。

  《净云枝法帖》,明代进士蒋如奇在其家乡宜兴归径刊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蒋如奇本身为书法大家,他在精研书法的同时,精心收集整理古代名帖,择其优者,摹刻上石,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张旭、怀素、苏东坡、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等百十余方,即《净云枝法帖》。现尚有48方碑刻收藏在周王庙。

  《太平天国王府壁画》,宜兴太平天国辅王府壁画发现于太平天国辅王府,在宜兴市宜城镇和平街通贞观巷9号。属于彩绘和壁画,是太平天国的典型作品。正厅中左右柱上饰朱漆,彩绘五爪蟠龙,龙从云,头向下、尾朝上,生动活泼。正中屏门上,彩绘鲤鱼跳龙门,高处一轮红日,其下龙门高筑,彩云飘动。壁画共十二幅,其中,正大楼东西两壁各四幅,均有深绿色边框,画面石灰作粉红色。一组内容为湖塘春柳、红梅绿柳、亭台山水、老树疏枝,是春夏秋冬四景的描绘;另一组为山水树木、池塘荷花、山间农舍、腊梅天竹,生活气息浓郁。还有四幅壁画在第三进的正中一间,一为山水,已剥蚀不清;一为山乡村舍,依稀可见石桥和挑担人;第三幅山水人物最为精彩,左角有两妇女采桑,一文士装束的乡官骑马巡视,一幼童提篮往桑田里跑,路上还有挑担人行色匆匆,右下角有一短衣束带的农民,赤足,头戴竹笠,肩挑二箩,随后还有一持伞妇女,头梳发髻,脚穿尖鞋,身着短衣裳长裤,似从城镇购物回家。整个画面充满和平欢乐、劳动向荣的气氛;第四幅为雪景山水,但已模糊不清。

  三,宜兴书画的当代传承

  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及良好的艺术氛围,经过近现代书画大家名家的耕耘、培植,以及宜兴本地书画家们的不断努力,使当代宜兴再次出现了书画高潮,并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拥有极高知名度的本土书画名家,如大写意花鸟画名家吴冠南、吴俊达,书法名家储云、张六弢等等,绘就了极为罕见的“宜兴现象”,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宜兴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2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9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8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69人。这在县级市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宜兴目前拥有宜兴市美术家协会、宜兴市书法家协会、宜兴日报书画院、宜兴市书画院、江苏省公务员书法家协会宜兴分会、宜兴市国画院、宜兴市油画学会、宜兴市山水画研究会、宜兴徐悲鸿画院等几十家官方、民间艺术社团,为宜兴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提高的良好平台。宜兴的书画培训、教育机构也星如棋布,为青少年书画爱好者快速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宜兴书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宜兴书画与紫砂

  明代万历之后,紫砂工艺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参与。文人名士与制壶高手在一起,或谈壶论艺,或以书画诗词参与创作。这些作品,都被后人推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无上妙品,也就有后来“壶因字贵,字以壶传”的“双赢”佳话。

  董其昌,明万历间书画大家,曾定制宜兴茗壶、墨砚,自书铭识;陈曼生,清书画大家,为西泠八家之一,其任溧阳县令期间,对紫砂情有独钟,设计了茗壶造型十八式,每个式样都自撰题铭,或亲自执刀,或由幕友镌刻,再交由当时的制作名手杨彭年兄妹、邵二泉等制成,世称曼生壶。上世纪四十年代书画大家吴湖帆与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合作,是文人雅士与壶艺名家合作的典范,其合作的石瓢壶,在2013年6月保利拍卖中以1495万成交。

  最近数十年,宜兴紫砂经历了两次发展繁荣的兴盛期。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另一次是90年代末至今。期间文人、学者,尤其是书画家,如:刘海粟、林散之、萧娴、魏紫熙、唐云、关山月、启功、谢稚柳、冯其庸等等,他们紧密参与紫砂艺事,为推动紫砂设计创新,增添紫砂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书画家参与紫砂艺事,或书画,或题铭,或撰文,或镌刻。由于书画家的参与,使紫砂器更具文化内涵,也更具品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