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锡教风采

天一中学教师杨俊支教延安

当好支教事业新兵

  “做好支教事业的新兵。”这是天一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杨俊老师在学校为他召开的欢送会上的支教誓言。去年8月26日,杨俊和其他5位无锡老师作为第十七批无锡对口支援延安一中的一员顺利抵达延安市第一中学,开启了支教事业。杨俊负责高一和高二相关班级的历史教学,在上学期算上晚上的辅导课他每周都要上26节课,这还不包括双休日安排的工作,在学校支教老师中课务量最多。同事劝他注意休息,杨俊说:“我是来奉献的,不做这些奉献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寒假,他已经在为下学期的课做准备了。

  谈及对延安一中的第一印象,杨俊坦言,学校教育环境和硬件设施比较先进,和无锡相差无几。此外,当地学生很淳朴且很尊敬老师,“学生非常懂礼貌,遇见老师都会说‘老师好’。他们在楼梯上遇到老师时还会站在一旁让老师先走。” 尽管硬件设施到位,但当地的教育教学软件仍不够完善。在每天上4节课之余,杨俊还需自己编写讲义、设计作业,为学生贴身定制学习方案等,还要带多个徒弟,提升师资水平,忙得团团转。

  杨俊被当地学校校长称为“百家讲坛”式老师,每堂课几乎都上成了公开课。课上,他常跳出课本,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富有吸引力的课堂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吸引了当地的历史老师听课、学习。他透露,在延安一中,无锡的支教老师都要持续一周开设公开课,他常被突然推门听课。有一次当地的教育局局长带着几位校长突然过来听他的课,在上课前十分钟告知他把下午的课调到了上午,马上就要上课。除了教育局局长,他还要迎接家长的“检验”。每个周末是“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自愿进课堂听老师上课。“第一次发现教室里黑压压坐了一群家长我吃了一惊,但随后也要镇定自若地上课。后来开放日里,除了家长还有其他学校老师都来听我上课。像这样的‘突然袭击’考查的就是教师的功底。”他说。杨俊表示持续性的压力督促着自己不断进步。付出皆有收获,上学期他任教班级的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出10多分。

  在延安一中一个学期,杨俊的一大收获是与志同道合的“战友”并肩作战,这是一辈子的人生财富。杨俊与5位无锡对口支援延安一中的支教教师建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关系,平日里他们都用“大哥”“妹妹”互相称呼。延安人民对于无锡支教老师的浓浓情谊则是他的另一大收获。他们的办公桌上总有当地老师送的核桃和大枣,还有学生和家长总是挑出又大又漂亮的洛川苹果,热情地送给支教老师品尝。同时,当地老师们敬业精神也感染着他们。此外,杨俊表示,还收获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回忆起离别延安回无锡时的场景十分动容:“延安一中所有校领导和老师来为我们送行。学校特地租了一辆大巴车就送我们6个人,真的很感动。”如果疫情稳定,2月25日杨俊会再次出发,继续在延安这片大地上播撒教育的种子。

  (陈春贤、实习生刘静楠/文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