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乐龄·悦苑

让人糟心的“吐槽大会”

背后是难以隐藏的爱与关心

  春节团圆。(新华社资料图)

  39岁的宁波姑娘伶俐与人合伙做珠宝生意,长相、收入、性格都不错,却一直单身,父母和她对话变得只剩下“结婚”。往年春节,害怕被催婚的伶俐总是过完除夕,便“逃”去各处旅游,用她的话讲“惹不起,总躲得起。”

  但今年为响应“就地过年”倡议,伶俐与父母朝夕相处的7天时光便成了“考验”。“卧室门成了我逃避吐槽的唯一屏障,但我又不能一直待在卧室,那也要被爸妈说的。”伶俐郁闷地说,“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她父母也满腹怨气地向记者诉苦:“为什么唠叨她?还不是因为她都快40岁的人了,连个男朋友都没有!以后我们老了,身边没个照顾她的人,可怜的还不是她吗?”

  记者采访发现,“平时交流少,关系处得好;过年待七天,相看两相厌”,仿佛成为春节期间部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魔咒”。不少父母和子女在春节期间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走不进对方的世界,纷纷开启“吐槽大会”模式,给这个原本开心的团圆年平添了几份“糟心”。其实这背后却包含了两代人之间藏不住的爱与关心。

  父母 回来就是气我,眼不见为净

  年前,68岁的丁阿姨特别开心,因为这是儿子晓峰8年来第一次在家过春节。晓峰在安徽省开店创业,去年疫情对生意影响蛮大,他便关了店铺回老家衢州从头开始。丁阿姨的好心情没维持几天:“每天睡到大中午,跟小时候一样,看着就来气,还不如别回来!”丁阿姨说,儿子家务活一概不管,玩手机到半夜不睡觉,早上不起床。“早饭冷了热,热了冷,来回好几遍。”

  宁波人葛阿姨的儿子今年37岁、儿媳35岁,两人结婚5年一直没要孩子。“我真的是急啊,别人家像他们这么大,孩子都会背古诗了,他们自己却还像个孩子。”葛阿姨说,自己眼看快70岁了,本想趁自己还干得动,可以帮忙带孙子。“每次一催,他们就不耐烦,说自己工作忙,他们忙,我们会帮忙带孩子的!”葛阿姨老伴也在一边搭腔。

  子女 回来就是讨骂,不见面最好

  从年初一到初五,鹏飞没有睡过一个安枕的懒觉。“平时上班要打卡,放假爸妈也不让我歇。”鹏飞说,老爸为了叫他起床,还编着时间催他。“他的时间永远是个谜,8点一过,就是快10点;吼我‘11点多了’,我起来一看9点半!”鹏飞说,老爸靠吼,老妈就是靠行动,上午8点多就会进他房间,拉开窗帘、打开窗,还说:“你睡你的,我又不吵你。”鹏飞说,房间里变得明亮又清凉,怎么可能还睡得着。

  从小到大,小徐就有个无形的竞争对手,就是爸妈嘴里“别人家的孩子”:“某某家的孩子帮父母炒菜做饭,你就知道吃。”“某某家的孩子已经当副总了,你怎么还是个小职员?”“小时候比比么算了,现在我都做爸爸了,还要比,过年的好心情都被破坏了。”小徐说,前两天晚上,还听见爸妈在隔壁房间说他“坏话”到半夜,气得睡不着觉。

  梦婷从毕业那年起就在外地工作打拼,面容姣好的她做时装模特,收入可观。过年回家前,她特意精心给爸妈准备礼物——一对名表。本以为爸妈会开心地夸她孝顺,谁知招来一顿“骂”。“劈头盖脸地骂,说我浪费钱,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天天唠叨让我拿去退掉。”梦婷说,心里真难受。

  背后 “吐槽”蕴藏爱与关心,希望彼此都能看懂

  虽然在一起时“火力全开”,但离家那一刻,父母和孩子几乎都温柔相待。父母说:“路上开车慢点,到服务区就去休息一下。”“别老不吃早饭,对身体不好。”“赚了钱你自己多存着点,别等要用时干着急。”孩子说:“爸妈,你们有时间就出去转转,别总想着存钱给我。”“爸,高血压药要按时吃,不要自己乱减量,平时脾气别那么急。”

  孩子离家后,记者再次回访几位父母。葛阿姨刚开始笑着,说着说着就哭了。“家里冷冷清清,心里空落落的。我知道孩子们压力大,我不该催得那么急,但我一年年老去,以后他们有了孩子,谁帮忙带呢?他们自己带孩子会很辛苦的。”丁阿姨说,儿子又出去创业了,走后天天都想他的好,后悔天天唠叨他:“其实儿子蛮孝顺的,我是担心他每天睡那么晚,早上又不吃早饭,身体会搞坏。”

  “讨骂”的孩子们此刻心里也是酸酸的。梦婷告诉记者,临走爸妈在她的汽车后备厢里塞满她最喜欢的小吃,她乐得哈哈大笑,车刚一开出,眼睛就湿润了。梦婷说:“骂得再狠又怎样,只有亲爸亲妈才会这么在乎孩子的钱够不够花。”

  家,就是这样一个回去了要抱怨,离开时又很挂念的地方。父母们说,已不太看得懂孩子的世界,只希望“他们好”。孩子们则表示,父母“吐槽”背后都是“拳拳真爱”,这份真心他们看到了。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