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建琪 文 |
前几天,欣喜收到诗人缪克构的签名赠书《黄鱼的叫喊》,这是一部关于故乡和故人、行走与幽思,以及诗歌与诗人的散文集。
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书中的25篇文章。在第一辑,关于故乡和故人的7篇文章中,有的细读了两遍。生活中遇见的不明白事情,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黄鱼怎么会很少见了,甚至快要濒临灭绝?这跟海边渔民大量捕捞肯定是很有关系的,作者在《黄鱼的叫喊》一文里,有很详细的描述。作者从小生活在海边,是吃着黄鱼饭长大的,他有时做梦都能听到黄鱼发出的叫喊声。
缪克构散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不事雕琢的真情。以《活在民间》为例,他在此篇散文里写的是他九十六岁的祖父,他的祖父有一手晒盐的好功夫,几乎没费太多力气,就养活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祖父活到了九十六岁高寿。他祖父的高寿,按作者的看法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心里不放事,二是能吃能拉。这在作者的描述中显得尤其酣畅淋漓。作者祖父身强力壮,吃得多,拉得多,这种生活细节的展现,看似下里巴人,难以启齿,其实更符合生活的实际。他的祖父一生都生活在温州海边缪家桥一带,年过花甲还当起了乡里无人敢当的老人协会会长,而且办事公道,富有号召力,凭他身上的一股霸气,摆平了乡邻之间的许多怨恨与风波。他祖父去世出殡时,乡邻有四五百人为他送行,有一百零二个花圈。这对于一个普通渔民来说,死得绝对像个人物了。对于这些平头百姓、普通渔民,作者都以质朴的语言,平白的记叙,就使人感到了真正人情的温暖,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作者在展现下里巴人的同时,也不忘阳春白雪。缪克构的散文除了真情、真诚,还有就是把诗意渗进了散文,有了诗意的渗入,使得缪克构的散文更加委婉丰沛,更加幽远隽秀。在《浮庐笔记》中,我们可以摘录几句,“我以书为伴,以诗为柔软的心地,借绿色装扮匆忙的人生,脚步竟有了根般的错节。我以春为眼,以秋为希望的原野,借飞鸟拨动枯涩的灵感,心头竟有了泉般的涌动。”这些诗意的词句在他的散文里随处都有。这些都展示了作者的不凡才情。
故乡情结是缪克构散文作品的鲜明特征,作者写《望乡》,写《温暖十章》中儿时的情形,写大海边上故乡的龙卷风等等,都饱含了深情。作者虽然现在生活在大都市里,但故乡的炊烟常常在他的心头泛起,常常在他的梦里相见。作者回故乡时,每次都喜欢经过古鳌渡口,他不仅把它视为一片土地的入口,还把它当成是一种情感的切入口。似乎过了这个渡口,土地才是故乡的土地,而心境,也才是故乡的心境了。
《黄鱼的叫喊》,缪克构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