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心情

财 富

  | 陶佑林 文 |

  军营有句话很经典:当兵受苦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仔细琢磨此话,觉得很有哲理。

  1989年春节刚过,部队接兵的同志就到了我们镇。那时参军很热,看到大街小巷贴满“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标语,适龄青年们踊跃报名,希望能圆从军梦。那年,我正高中毕业,经历多轮筛选后,顺利过关。

  到部队当天,连队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历经两天两夜的旅途辗转,第三天凌晨四点抵达营区的我们,个个劳困至极,进入梦乡不到两小时,就被一阵急促的哨声叫醒。

  新兵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课练“喊功”。“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看似简单的口号,如果放开嗓门,来回反复喊,你肯定吃不消。新兵新气象,大家刚到军营,热情高涨,也不会用嗓子,都把嗓门放在最高位,几下子就把嗓子喊哑了。新兵连拉歌是传统。开饭、开会、搞教育、看电影前必拉歌。先放开嗓子唱一首,后一浪赶一浪拉歌,你拉我,我拉他,他拉你,相互间面红脖子粗,谁也不肯认输。拉完后,嗓子遭罪,必哑无疑。铿锵有力的口号声就是这样“哑了好、好了又哑”锤炼而成,它喊出了军人的刚毅,喊出了军人的精气神。我的大嗓门、超高音,就是当年玩命扯嗓子“扯”出来的。

  站军姿也叫练“站功”。挺胸收腹、眼睛平视前方,身体一动不动,像颗钉子钉在那里,常常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无论是毒辣的太阳,还是刮风下雨,必须令行禁止。一个军姿站下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全身酸痛,人快要散架了。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硬功,就是靠这一点点磨砺出来的。

  单兵训练难度大、要求高。开“小灶”是免不了的,班长一根小竹条不离手,谁做错了,小竹条总是及时落到谁的身上,让你长记性。“同手同脚”“外八字”“含胸”“驼背”都是竹条的“关注点”,竹条只是个警示,并不是真打。除了训练,生产劳动不能少。农村孩子不娇气,谁在家没肩挑背扛过?我十五六岁就能挑很重的担子,每袋50公斤的尿素,我两袋一口气从两公里外的镇上挑回家,中间不会停歇。有一次,部队清池塘淤泥,四月的江南,依然寒气逼人,大家光着脚走在刺骨的泥水中,仍大汗淋漓,那干劲着实见证了军人“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勇气和血性。

  实弹打靶,印象最深。第一次打靶,连领导专门做了动员。如枪口不准对人、打完要验枪、多余子弹要上缴、击发时要屏住呼吸、瞄准要三点一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打靶也是一样。打得好坏关键在瞄靶。瞄靶考验耐力,枯燥乏味地趴在那里一瞄就是一两个小时。苦累效果全写在靶标的弹眼上。平时总感觉瞄得可以,真到了靶场就有人慌神,有不及格的,甚至还有剃光头的。十发子弹,四个单发、两个点射,我庆幸打了九十环。

  如果说打枪需要胆大心细,整理内务则是细工慢活,像绣花一样。把被子叠成啧啧称赞的“豆腐块”,很花时间和精力。训练之余,我们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被子上。班长说,被子是人的门面。从被子就可以看出人的精神面貌、个人素质。都提到如此高度了,你还敢马虎吗?于是,压、捏、整,甚至用水杯烫,下了很大力气,可上榜率仍不算高。大家都想上,连领导只能好中选优。“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是战士的风骨,更是战士的生命。

  站岗放哨,是军人的必修课。尤其站夜哨,第一次站夜哨,双人双岗,一人拿枪,一人拿子弹,由老兵带哨。下连后,单人夜哨,有月光还好,遇上刮风下雨、黑灯瞎火时,心里总不得劲。一次,班长为考验我的胆量,从我背后偷偷过来,靠得很近了才说:“口令!”吓得我汗一炸。后来,胆子练大了,稍有动静,我就主动迎上去查看,询问“口令”。上军校时,一次站凌晨哨,我因警惕性高,独自抓获一名盗贼,受到学院通报表扬和嘉奖。

  高中生在那个年代,算个“文化人”。在写画方面,容易抢得先机,被派公差勤务多,受锻炼的机会就多,这种信任和肯定能极大增强人的自信心。

  受累一阵子,受益一辈子。上军校、当干部、入党后,特别是经常随部队转战南北,斗风沙、战严寒、抗缺氧,不断砥砺各种恶劣环境后,让我对开头那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点滴养成,方能厚积薄发;反复淬火,方能炼铁成钢。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回馈。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磨砺,人生才能收获到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