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心情

苦恼的力量

  | 阳羡法公 文 |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人生在世,烦恼无法避免,老的烦恼过去了,新的烦恼还会来,我们唯有积极应对,正确处置。有一种烦恼比较特殊,它是人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满自我现状而产生的,是主动寻找的,那叫苦恼。

  1977年的一个周日下午,我坐在床前的小椅子上,手捧着初中一年级的数学书,学不下去,信手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笔”一行字。我在苦恼,苦恼自己没有文化知识,没有专业技能,是个“无用”之人。是年我24岁,下过乡,当过兵,正在国企上班。

  我们这一代人,该读书的时候没有读到书。我于1966年考入宜兴二中,入学没多久,“停课闹革命”了,只得辍学在家。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读书无用论”的氛围下,自我感觉还很好,凭着小学的底子,能读“毛选”能看报,没有一点点缺少文化的苦恼。1976年以后,拨乱反正,追寻四个现代化,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恢复高考,崇尚知识,科学的春天来了。于是,与我情况相似的一代年青人,遭遇到了缺少文化的苦恼。

  苦恼来自国家形势向上的变化,来自自己内心的“知识恐慌”。其实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遭遇这样的苦恼,不是坏事,至少说明我们还没有麻木,在前行的道路上,还有追求。当时,我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弱点,下决心求知问学,不能再做新时期的“文盲”,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

  带着苦恼后的清醒,我开始追求文化知识。先是找来初中的课本自学,又参加工会日语班的学习,继而报名参加了“语言与逻辑”函授大学的学习。选调进入检察机关后,追求专业知识的心情更加迫切。恢复高考时,我因只有初中文凭,连报名的资格也没有,这让我下决心报名参加了国家高等教育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从此,我从零打碎敲的求知问学,走上了系统、专业的国家认可的自学之路。

  有位哲人说过:“自己身上那些让自己讨厌、痛恨的特质,其实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对此,我十分赞同。当人们从苦恼中清醒过来,振奋起来,我们自身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就能冲破苦恼的困扰,改造和提升自己。以小学的基础自学大学专业知识,还要全科通过国家考试,遇到的“拦路虎”是很多的。基础差、工作忙、双职工家庭事务多等等,必须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劳。面对困难,有一次我差点就要放弃考试。但从苦恼转化而来的能量是巨大的,也是自己坚持不懈的动力,因为这是自觉的行为。

  获得南京大学和省自考办联合颁发的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后,我又有了新的苦恼:没有进入过大学校园,接受老师的面授教化,没有大学图书馆群书的滋养,你的文凭只能证明你的学历,怎么证明你的学力和能力呢?新的苦恼逼着我结合工作自觉钻研业务,并努力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提升自我。同时,结合司法实践,尝试在法学理论的大海里学游泳,探索和搏击法理的浪花,既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坚持数十年,将法学成果汇编成书,出版了《守望》一书。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毛泽东主席这句极富哲理的话,曾经激励中国几代人前行,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冲破自我苦恼的困惑。人生遇有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麻木,没有追求。是的,只要挺起精神,奋力拼搏,就能把苦恼抛在前行的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