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期《半月谈》刊发了《拿一手“好牌”,却“就地躺平”:走近自我“隐形”的城市蹲族》一文,报道了原本标志性出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城市“蹲族”,已在二三线城市蔓延开来。由此,“高学历年轻人为何甘当社会隐形人”在微博成为热门话题。
所谓“蹲族”,是指重点大学毕业、家庭条件不错的年轻人,本来获得好工作、好前途的几率很高,但他们却选择在家或出租屋,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闲散度日。
不同于“啃老族”“蛰居族”,“蹲族”本来拥有一手“好牌”,却“放弃”“放纵”自我,让人扼腕叹息甚至怒其不争。这样的年轻人,无锡也并不鲜见。前不久,无锡某单位在招聘时,工作人员在查看简历时发现,有多名年轻人有“蹲族”史,其投简历应聘是否为了下一次的“蹲”而临时复出,尚存疑。
诚然,选择成为“蹲族”是一种个人权利和自由,但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并不可取。如果放任“蹲族”长期“蹲”下去,天赋、专业、才华就此“凋谢”,有可能形成一大批“废柴”,对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形成巨大的浪费,而且成为一批“负担”。
这些年轻人何以成为“蹲族”?具体原因和情况肯定多种多样,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一些年轻人缺乏适应能力、没有人生目标。
是的,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年轻人承受了很多压力:家长、亲人的期盼,升学、就业竞争,工作强度、人际关系考验等。从个体来说,面临压力,很多时候无法、无力改变,但选择逃避显然不是解决之道。直面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克服不适应,树立、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才能立足长远。
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应给予“蹲族”们更多关爱,给他们缓解压力,释放压力,让他们更好适应社会,适应工作,譬如帮扶他们走出“隐形人”,迈开第一步,予以激励,予他们以心理辅导,帮他们更好社交、融入社会,等等。
对于城市“蹲族”们来说,并没有太多可以挥霍的青春,当务之急是走出自我的“小圈”,踏踏实实就业,立足于实干,在实干中一步步适应新的生活,磨砺自我,获得长足发展和进步。唯有如此,才能撕下“蹲族”标签,成为受人尊重的“尊族”。
(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