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郜峰 文 |
江南小吃,不与正餐、主食争位,安然于自己所处的位置。一碗清新素雅、微苦略甜的百合汤,一只微黄焦香、或甜或咸的梅花糕,一盘香香脆脆的香脆饼……那正是江南格调的匹配。
乡土食品没有消失,反而在街头一家家出现,我觉得与前几年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无锡老味道”有点关系,更主要是这些街头老小吃,操作简单,不占地,又能快速盈利,于是仿效者众,无锡人说法“一篷风”。这不,到南禅寺去买颜料与碑帖,刚下车,抬头看见街角丁字路口有一新的店招,有卖梅花糕与海棠糕,雨中一景十分醒目。有多人在排队等候,前面一小伙子买了一大堆,两塑料袋,把甜的各种馅心都买走了。后面一位老阿姨,要甜的,一炉已没有,要再等一下。我只要鲜肉的也行,买了六只,这时那位老阿姨说,里面还有一家,比这里的好。这样,据我所知这处已有三家在卖梅花糕了。我对老阿姨说,我住在河埒口一带,那里也有,不用排队。是的,河埒口一带无锡小吃也不少,老婆前几天驾车路过梅园,停车下来买了好几只纸袋装的“梅园一号”油酥饼,居然小外孙很爱吃,但我买回家的梅花糕,他却无感,可能中午饭吃得太饱,晚饭胃口大受影响。我却吃了三只,但口感好像“勿来三”,面粉如不要钱的,特别肥厚,离小时候的味道越来越远了,不如河埒口的正宗,虽然瘦小一些,硬香与柔软兼有,但近年血糖高,已很少问津。
小时候,平时吃机关食堂,只有白馒头,有时也有肉包子,到了星期天,大人带我们去崇安寺,在皇亭小吃店铺上,才能吃到梅花糕。师傅在店门口架只大炉灶,用一块铁板制的模子,灌入面浆,中间塞入馅心,表面撒点红绿瓜丝,在炉上上下翻转烘焙,待焦味出来,翻入正面,用一只钢钎插入梅花糕,抽取出,面上焦黄过头的,就搁在旁边不卖,反正质量不好,留下自用,这样的也不会多,不算浪费。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记忆仍深藏在大脑皮层深处,在眼前晃动。
梅花糕好吃,名字也好听,好一朵朵硕大的梅花,喷喷香,盛开在街头小吃铺上,让无锡这座山水之城有了远方与诗。无锡的市花就是梅花,有了这样的食品,赏梅花更有个性,与它匹配的,还有“老虎脚爪”,那是无馅实心的,如土面包,虎踏雪原,留下的也是梅花脚爪痕,童年时代,留下了多少这样有趣的印象,令人依依不舍。在这样一个雨天,撑把伞,手持梅花糕,走过黄昏的街头,有一种慰藉风雨的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