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锡教风采

走进红楼梦的梦幻世界

——《红楼梦》导读

  李中豪

  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辅导学生作文多篇发表于各级刊物。

  《红楼梦》是中国优秀的古典名著,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如果我们穿越到书本当中,会看到哪些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事?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吧!

  《红楼梦》的故事是从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始讲起的:“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红楼梦第一回》)

  这块石头可难过了,心想:为什么单我不能用于补天帮助人们呢?我也想让人们在黄昏时分的天边,看到我五彩缤纷的样子。这一天,忽然来了一僧、一道,他们在石头前讲了许多人间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情。石头听了,凡心大动,僧道二人便施展幻术,将石头带到了人间。

  《红楼梦》便是在这样传奇而又梦幻的故事中开始的。而这块大大的石头,被化作了一块小小的宝玉,随主人公贾宝玉一起降临到了人世间。而石头,谐音便是“实”,作者写了许多梦幻的故事,但是其实是想告诉大家,《红楼梦》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真实的,是能够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时代象征的。

  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出《红楼梦》中共四百四十八人,民国初年有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不论哪个数字,都能够看出这是一部体量极大的小说。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作者曹雪芹却能够将众多人物写出不同的特点。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作者利用“摔玉”“宝玉挨打”“红楼春趣”等故事塑造出了一个纯真叛逆、关爱女性的人物形象。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利用“黛玉葬花”“诗社夺魁”等故事塑造出了一个腹有诗书而又心思敏感的人物形象。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作者利用“宝钗扑蝶”“小惠识大体”等故事塑造出了一个稳重平和、恭顺体谅的人物形象。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者利用“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协理宁国府”等故事塑造出了一个八面玲珑、聪慧能干的人物形象。

  文学人物需要通过文字的表现,使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动作、语言、神态都是能够巧妙塑造人物的写作妙招。作者的写作方法炉火纯青,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又一个性格迥异的人物风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现如今,还专门诞生了一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可见其魅力。相信你可以读得更多,赶紧从阅读中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