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英 文 |
“渐渐地,我像熟悉手掌的纹路一样,熟悉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苏州河风情》)鱼丽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复旦大学求学,之后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成为一位出版人、作家。《上海:海上风情录》是她一边沉静地漫步城市深处,发现大都市转角处的别样风情;一边深入地探索城市传奇,钩沉上海往昔的历史积淀,考证城市文化、生活细节和情感故事,留下的一份个人风格鲜明的上海城市纪录。
第一辑“典藏风情”主要描写风景、风物,第二辑“感旧往事”侧重回眸故人、旧事,第三辑“四季书”落笔于自然、植物,第四辑“四时滋味”叙写自我与美食、茶缘,但也有交叉、有交融,景中有人、情景交织,因人带事、以情动人。每一篇都有“我”的融入,带有浓郁的自我色彩。
读这本书,我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仿佛跟随鱼丽走在一条条瑰丽、神奇,带有神秘感的文化线路和艺术线路上,这些线路是小众的、冷门的,多数是寂静的、冷清的,而且好多是偏僻的、非常规的,仿佛是她私人的花园。金粉豫园、古猗园、丁香花园、沪上“西园”、复旦曦园等,这些小而巧、淡而雅、静而美的地方有诗一样的名字、幽雅的环境,除少数如豫园、文化书城外大都氛围清静、冷寂,有的很萧条,甚至已经荒废,作者在这些地方“慢慢品味属于自己最好的光阴”。她最爱去福州路,“这座城市的文化主动脉”“永远像一条流波洄转的河流……”(《福州路断章》)这里是上海最有书香气息的地方,有像航空母舰一样的文化书城和密集的特色小店,她在此翻书、买书,思考生活的意义,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乐趣。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不全是轻松和愉悦、美好和欣喜,傅雷故居的沉重回忆、尚贤坊留下的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爱情故事等,让人感到沉重、刺痛,沉入思考,那些并不久远的往事中,有历史留下的伤痕、时代造成的伤痛,也有个人命运和情感纠葛。张元济、白先勇、杨绛、程乃珊等名家雅士在上海留下的生活足迹,这是上海并不久远的过去和当下生活的组成部分。回望逝去的岁月,寻访和记取一代人拥有的思想智慧、精神财富和心灵痛苦,给时代、生活和人作一个标记并融入自己的思索。
《上海:海上风情录》从一个上海文化人的角度,提供上海城市发展进程的独特视角。我在其中感受老上海的风情和新上海的风韵,感知上海繁华又低调、时尚又多变的生活细节,感悟以前知之甚少的上海人物和上海故事。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得以看到鱼丽本人——一位在上海生活二十多年的出版人、作家的爱好、性情和趣味。诗、书、画浸润她优雅的气质、良好的修为;读、写、编,丰富她的心灵、情感和精神世界。
“在这座园里,我首先闻到的是花气。是梅花的清气,虚虚地为园林勾勒出了一个轮廓,清—虚—淡—雅,这就让这座园的底色起了浓重的变化。”这是作者在《古猗园》一文开篇的描写。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氤氲艺术气、书卷气,弥漫自然气息和烟火气味,这些触动人心的风华和气韵,来自于作者特有或独有的雅致、温婉和恬静——雅致化作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意境之美,温婉形成清丽馨香的文字之美,恬静是生命丰沛充盈之后的心灵之美。作者在她笔下的人、事、景、物、情中寻找美的感觉,读者在她的文字中得到心的宁静。
书中有一种静气,一方面是她很少呼朋唤友,多数是一个人静静地走、看,静静地思、写,整个人是安静的,置身的环境多数是幽静的;另一方面,是她胸中自有乾坤,在喧嚣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定力,在嘈杂的环境下气定神闲、怡然自得。
作者的文字典雅而飘逸、绮丽而清新,有一种闲适美、纯净美、古典美,禅意悠远,这自然得益于她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身处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一个文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使然。读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联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几句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书中不是哪一句、哪一段、哪一篇写得好,而是都那么美妙,就像一颗颗珍珠在眼前跳动、闪光,每一颗都让人欢喜,串成一串更是爱不释手。
园林美景、故人旧事、书籍光芒、市井声色、花朵芬芳、心灵馨香……鱼丽对上海的温情表达,含蕴一种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文化记忆,让人在沉醉于新潮与老旧深度渗透、共存的上海风情的同时,品味现代与传统相互交融、同在的海派文化。
《上海:海上风情录》,鱼丽 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