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国忠 文 |
对现在的小青年和孩子来说,已大多不知算盘为何物。即便上了些年纪的人,也已渐渐淡忘了算盘,和其曾经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算盘,顾名思义,是一种计算数字的工具,以珠子、横档、竖杆为结构主体,大多为木质材料所制。有9档、13档、15档、17档、19档、21档等不同规格和种类,甚至更多档位的算盘。也有集实用与观赏一身的算盘,如袖珍算盘、扇形算盘,乃至古琴形算盘。又如18档制的纯圆形算盘,大小三圈,外圈内设5子,内圈内设2子,中心为无子圆圈。还有设两档格的算盘,中间档内为5子,上下档内各设2子,可容两人面对面同时使用。真是型制各异,千姿百态,洋洋大观。
以前,几乎家家都有算盘,是必备品,也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孩子上学后学算术起,就开始念着口诀学练算盘,拇指、食指和中指紧密配合拨珠子。记得,当时从1加到50的数字是1275,加到100的数字是5050,然后再逐一往下减。所用算盘,大多为13档制或15档制,档上2子,档下5子。与老师一样,家长也经常督促孩子,不仅要练好口算和心算,更要练好珠算。算盘打好了,日后就有当会计的可能,挺诱人。看见孩子打厌了或偷懒,大人会指戳孩子的头皮斥责说:“继续打,别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这话其实也适合大人,一些做事不主动、干活想偷懒的人,常常受此诟病。与银行职工一样,学生也搞打算盘比赛,快中有快有准头,令人羡慕和感佩。小队会计和大队会计,除了人品可靠之外,大多是算盘高手,有的还能左右开弓,同时打两把算盘,“踢踢哒哒”显神功,灵巧的手似乎已与算盘合为一体,乌黑的珠子任其差遣不出错。这恐是天赋与勤奋练习交互的结果。
究竟是谁发明了算盘,不得而知。据说,这种串档算盘源于北宋,也有东汉说、唐代说的。档上2子为阴阳,档下5子为五行,意为“上可计算天地事,下可测评定五行”。可见古人的恢弘气度和不凡智慧。又有一首喻赞算盘的诗云:“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五湖四海盘中算,三教九流珠上忙。柴米油盐小黎庶,江山社稷大朝堂;八方天地经营手,六六无穷今古章。”可见珠算文化的气局和时空辐射,以及算盘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而不管算进还是算出,算盘算的是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算的是朝代更迭和一代代人的命运,包括令人叹息的烟云和岁月。
不久前,偶尔购得一把檀木带镜画的算盘,很奇特。整把算盘呈38厘米×38厘米的正方形状,共分三个区域,中间一道横梁下面,是上2子下5子的13档制算盘,占方形算盘面积的一半;另一半面积则又一分为二,其中一为上2子下5子的6档制算盘,一为带玻璃镜面的浅绛山水人物画。这方算盘为木板托底型,且全是榫卯结构。算盘框架中心,四只铜铆钉固定了一块长6厘米、宽2厘米的铜皮,上刻“高记算盘 民国二十五年”两行繁体楷书。浅绛图画对角框架处,有两块铜钱形的齿形贴皮,中间卷孔连接弯月形的铜攀纽,便于手拎或墙挂。其设计之精巧,令人叹绝,也让人浮想联翩。在这38厘米见方的天地里,容纳了两把算盘一幅画,让人见识了大算盘加小算盘,见识了什么叫“横算竖算”;想象起酒肆或货栈柜台折角处,店主抚着大算盘在“横”算,顾主在一侧抚着小算盘“竖”算,交头接耳,不住对比着两把算盘上的珠子数字、位置是否雷同。如异同,则又各自埋头重来一次横算与竖算,其状不亦很有趣。而盘中那幅画则更有趣,山石和一棵疏朗的老树对着小算盘,而一个青衫白裤的赤足汉子坐在草丛边,左手撑地面,右手捂口鼻,面向大算盘,仿佛在正告店主别小气,又似在侧告顾主别抠门,提醒主客双方:讨价还价很正常,切莫大声嚷嚷,各自退让,和气生财,和气才能有福气,才能如那老树遒劲葱茏映天地。如此优雅的画境和意蕴,悦人心情,说不定会促使双方都收起心里的小算盘,增加成交率,各得其惠。店家或许还能迎来回头缘,或者,买卖不成情意在。
我反复打量着面前这方算盘,尤其是画中那个汉子身上的青衫白裤,似有所悟:做任何交易,都需持守公道正派,清清白白,明明白白,这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和立足点。进而想到,物事之间,往还之间,并非只有加法或减法,还有乘法和除法;而作为计算工具的算盘,是算术的延伸;算术,是计算数字的技术,而不是算计的诡术;人生在世,可以不精于计算,却不可心存算计,热衷算计;因为,离地三尺有神明,人算不如天算;精于算计,到头来往往是打错了算盘。还有,尽可能摒弃心底的小算盘,也少打如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