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目莲场

  | 鉴明 文 |

  如果说宜兴是我的故乡,那么目莲场就是我故乡的内核,也可以说是我的血地。

  说起来,目莲场也就巴掌般大小,方圆不过几十户人家,但我生于斯长于斯,对目莲场自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爱。我18岁就走出目莲场赴塞外从军,但无论我在外工作、生活的时间有多长,也无论我到过什么地方、看过什么风景,在我心里,最念念不忘的还是目莲场。

  目莲场故事的源头当然来自目莲。相传在古时候的江南有个名叫傅相的员外,夫人刘氏中年生下一子,取名目莲。刘氏生下目莲后,傅员外就变心娶了房年轻美貌的妾,此后就见不得刘氏了,竟勾通官府诬告刘氏不守贞节,并把她投进监狱。目莲十分孝顺,经常在探监时给母亲送饭,可送去的饭又总是给狱卒们抢掉,母亲根本吃不上。目莲得知十分着急,就跑到宜兴南部的乌山上采摘乌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白饭变了乌饭,狱卒们不敢再吃,目莲的母亲也终于吃上了饱饭。这个传说现在用漫画的形式,画在了我家老宅旁边的一面墙上,成了一道难得的风景。我无法考证,目莲场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目莲出生的地方?也无法考证,此目莲是不是就是戏曲《目莲救母》中的那个得了道的目莲?也许它只是一地一域的一个民间版本吧,但由目莲撒下的一粒孝的种子却在不断地生根开花结果。

  首先可以说道说道的还是吃饭。已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记得母亲还是七十多岁的时候就告诉我,她每天中午不用在家做饭了,去老年食堂吃,一荤两素一汤,交两块钱,还不用刷锅洗碗。对这样的好事,母亲过去是做梦也敢不想的。后来我了解到,这个老年食堂虽由镇政府兴办却没用政府一分钱,全由当地企业赞助,老年人在这里吃饭还顺带聊聊天拉拉家常,可谓其乐融融、收获满满。据说,这是宜兴最早建的一个老年食堂,我不知道建这个老年食堂是不是受了目莲送饭救母的启发或影响,反正有了这个老年食堂后,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提档升级了好几倍。如今母亲已八十好几,按规定每天中午的餐费也由两元降为了一元。我在城里每每与母亲通电话问及去没去老年食堂吃饭时,她都会笑着说去了去了,吃得好着呢。想来这老年食堂办了也有十多年了,做得好还走得远,这会不会是孝道的力量呢?

  文能化人。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的影响自是很大的。目莲既然已成为践行孝道的典范,那目莲场的人或在目莲场生活过的人还不把这种孝道发扬光大?的确,在目莲场有关孝顺老人的事很多,有些事尽管很小,但细品起来又很耐人寻味,甚至可以触动到心中某个柔软之处。

  这里说说一位姓杨的90后吧。小杨在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打拼,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是自然的,但他却时常回到目莲场看望他的外婆,说是回来接地气,其实是给老人送开心快乐来了。有这么个细节颇让我感慨,那是一次小聚,坐下不久双方就开始加微信,我没想到他的微信名竟会叫杨不急,这几乎是一个颠覆了我认知的名字。何以不急?我以为他肯定是在告诫自己工作不要急躁,是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可他却解释说这个不急完全是用于对待老人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人不愁吃不愁穿,最怕的是子孙们态度不好,话没说上两句就急起来,年轻人一急一吼老人恐怕就几天缓不过劲来。哟,有道理。不急,不急,对老年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宽慰了。想想也是,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层面的孝道不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难能可贵了吗?

  孝成了目莲场的一个标签,孝又反哺着目莲场的后人。细数起来,这些年从目莲场走出去且有所建树的人还真不少,比较突出的就有这么两位,一位是叫小福的紫砂界翘楚,他创办的古藤草堂古朴而有几分禅意,作品呢更是透着一种本真美,没有丝毫的忸怩之态,已被坊间称之为实力派艺人,收藏者更是一壶难求;另一位是叫小勇的书画界大咖,他从小心摹手追于古人的法帖之中,尤其是他的书风取法于米芾却又按自己的理解来演绎米芾,使米芾在他的笔下变得更为从容和优雅,作品曾连获第四、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为目莲场土生土长的人,小福和小勇成了目莲场的骄傲,但我总以为,他们今天的成功,当与目莲场这块孝的土壤有着天然的关系,什么土壤养什么人嘛。

  我说了这些关于目莲场的人和事,其实知道目莲场的人还是很少很少,因为目莲场实在太小太小,小到在地图上根本无法标识,更无从寻找。但目莲场是我故乡的内核,也是我的一方精神高地,它时不时地在激励和提醒我做人做事不能忘了孝亲爱人。现在已有不少年轻人离开目莲场到城里生活,目莲场似乎在慢慢变老,但我每每回去看到那些老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就觉得目莲场的魅力还在,目莲场的故事也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