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直接关系城市的形象,展示城市的风貌,决定城市的效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也越来越多,为了破解城市管理难题,针对日常城市管理执法中巡查模式单一、办案效率低、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客观需要的情况,前洲城管中队率先行动,积极开创科学管理模式,拓宽新型执法手段,探索以巡查机制高效化、执法现场可视化、违法取证多元化为基本要素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升城市管理系统化、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了打造安全、便利、舒适的出行环境,提高出行安全指数。前洲街道结合道路综合改造提升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慢行系统改造工程,对财富中心近惠洲大道、崇文路、锦绣路一侧人行道进行改造提升,全部重做基础并做沥青面层,共铺设沥青5134.56平方米。基于人行道板使用需求分配道路空间,设置人行道(黄色)、车行道(黑色)、彩色停车位,形成慢行一体,有效解决行人—车—停车泊位的合理分配,打造安全、通畅、宜行的道板环境,提高市容停车秩序。
创新管理模式
构建城商联动新平台
常规城市管理模式通常有步行巡查、外围机动车巡查等,存在形式单一、效率较低、问题处理周期长等问题,城市管理成效不明显。前洲街道城管部门创新实施“微路长”机制,将“大城管”加“微服务”管理模式深度融合,助推城市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创新举措,分级联动。
“微路长”管理模式即建立“城管+商户”工作群,由城管队员担任“路长”,商户为“路员”,以前洲街道七纵六横一共十三条主次干道为网格,挂出“精细化管理网格作战图”,每条道路都配备城管中队、城管办和环卫3名“微路长”,目前入群商户和个人超过1100人,覆盖率为95%以上。2020年,在“微路长”机制下路面静态管护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态管理模式,“微路长”模式正式上线,通过有效利用上路车辆行车记录功能,动态监管路面情况,对车窗抛物等行为提供有效举证,协助主管部门维护道路秩序,促进市民爱路护路意识提升。
社会监督,合力共治。
目前已建立10个“微路长”工作群,由路长通过微信“下单”,将法律法规、问题照片、文字视频等第一时间通报,要求立即整改,立即反馈,切实做到“问题查找精准、整治成效显著、日常管理到位”,实现路域环境和谐靓丽。
创新完善,长治长效。
截至2020年底,在“微路长”模式管理下,共处理事部件类大小问题597个。“微路长”管理模式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所有要素纳入工作范围,确保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停车位,每一根路灯杆都有专人负责,通过定人定岗实现责任到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精准提升市容市貌。
“微路长”模式通过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共治、应急处置等机制,确保辖区内主次干道监管全覆盖、无盲区,打通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神经末梢”。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高了问题处理的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了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唤起城市管理的社会共治。“微路长”工作制作为“两微一非”的核心,承担着前期宣传引导、中期指错纠错、后期警示教育、长期服务解难的作用,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激发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热情与活力的重要抓手,也为“小微执法”和“非现场执法”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创新执法手段
倡导城市文明新风尚
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内涵和形象,前洲城管中队创新执法手段,将小微执法并入常态化管理,并在出店经营、店外作业、车辆停放等管理执法方面积极推行“非接触式”执法,着力破解城管执法“瓶颈”,树立城管执法权威。
“小微执法”告别陋习,助力多元共治城市治理模式。在文明城市创建的大背景下,前洲城管中队针对乱扔垃圾、车窗抛物、乱倒污水、随意张贴小广告等不文明行为,结合普法教育,同步开展“小微执法”行动,强化辖区居民法治意识。城管队员走上街头路面主动“查病症”,开具小微处罚单,彰显执法必严的“微态度”。同时,中队陆续推出路边举牌提示、微笑沟通等柔性管理措施。并不断总结前期执法经验,探索“小微执法”五步工作法:一发动、二处罚、三转发、四教育、五通告,一方面强化“小微”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多维度、全覆盖、立体化加强宣传引导,对不文明行为采用取证、倒查的方法进行现场查处,鼓励当事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共同抵制小微违法行为”的倡议,引导违法当事人现场宣读倡议书,表态“改正违法行为”,合力助推“小微”执法取得实效。一言一行树形象,一举一动见文明,坚守“小微执法”底线不放松,与柔性劝导相结合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管控效果,也能引导居民形成自觉意识,全力推动文明创建“再加速”“再进步”。
“非接触式”灵活执法,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措施。随着城管部门执法职责拓展,管控区域扩大,执法标准提高,面对人员编制和力量配置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执法保障不到位的形势,“非接触式”创新执法机制破土萌发了。“非接触式”执法是以坚持依法行政为前提,以调查取证智能化、信息化、多元化为手段,以多部门协作为保障,在当事人不配合的情况下,完成违法主体认定、违法行为取证、法律文书送达、处罚决定执行的执法模式。
推进执法手段信息化。
城管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流动摊贩、街边店铺基础信息的收集登记,共签订《惠山区沿街店铺基础登记表》、《执法文书送达确认书》《基础信息承诺书》等重要资料近1000余份,建立了符合执法工作需要的基础数据库。并对商户基础数据库进行更新、完善和维护。根据“非接触式执法”工作需要,城管中队更新完善执法记录仪、车载记录仪等执法装备,加快实现执法过程的全程留痕、可视监督,并依托本部门监控网络,根据辖区管理执法需要,进一步完善视频监控布局。
推进执法取证多元化。
坚持实事求是,以证据适用为重点,转变执法方式,提高非接触性执法办案透明度、严肃性,实现现场执法与非接触性执法相辅相成。“非接触式执法”工作注重现场取证和技术手段“双轮驱动”,执法人员从注重现场取证转变为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主,依法收集影像数据,准确还原当事人违法事实和现场情况,推行“零口供”办案模式,实现“人的非接触”。针对日用百货店、水果店及夏季夜间烧烤摊、大排档等越门占道现象多发,集中整治往往面临当事人拒不配合调查取证等诸多难题。中队依托执法摄录装备、队员巡查以及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热心市民等“第三方”证人,在查处上述违法行为现场,通过采集影像资料、询问“第三方”证人、查询经营户信息等多种取证方式构建完整的证据链、确认违法事实。据此对不配合调查的当事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使执法现场态势平稳可控。
推进执法保障联动化。
非接触性执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和支持保障。目前,前洲城管中队正积极探索建立与法院、公安、交警等协作配合保障机制。推行“城管+公安”,加大公安保障力度。一旦发生争执及时介入,进行教育劝导,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力保障,使综合执法威慑力和刚性度较大提升。推行“城管+交警”。在车辆违停方面与交警部门双管齐下,全面提高了处罚执行率。推行“城管+法院”。加强与法院联动,双方保持沟通常态,逐步形成破解执行难题的“绿色通道”。
自“两微一非”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微路长”处理各种市容秩序问题1507起,“小微处罚”1807起,“非接触式”执法267起。下阶段,前洲城管中队将继续完善“两微一非”执法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和频度,同时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将工作向纵深推进,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