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物皆著我之色彩

读《苏轼小品》

  | 洪忠佩 文 |

  在没有阅读《苏轼小品》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位名叫子瞻的青年,意气风发地从四川眉山出发,赴京应试,走向朝堂,而后化身成一位手拄竹杖,脚穿芒鞋,一身长衫,称为东坡居士的被贬谪者。想想,世间能够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境界的,唯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了。

  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的《苏轼小品》,是欧明俊主编的唐宋小品丛书之一,由王文君评注。能够从苏轼存世的近四千篇杂记、书简、题跋、序跋中,遴选出八十五篇“短小而隽永”的小品文,进行“注释”“赏读”,可见评注者的研究用心与专业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对山水精神、人文情怀的表达。苏轼的小品文离不开自然山水、名胜游记、风情记载,以及花鸟鱼虫的赏乐与书画诗词的品评。“子瞻好山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是对他最好的写照。而《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都堪称宋代小品文的范文。

  “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明代王圣俞的话,一是说明了苏轼的“文坛领袖”地位;二呢,应是道出了他的为人为文的率性吧。“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虽然时序是孟冬,但寥寥数笔,月夜之景,踏月之乐,随手拈来。苏轼称得上是一位真性情的文人,当然离不开酒,而他的酒,功夫在酒外,是与明月、海棠、江海、石头、观山、赏鹤,还有生命联系在一起的。

  苏轼小品文,俨如一面历史的镜子。“乌台诗案”是历史事件,也是苏轼人生陷入低谷的起始。通过对苏轼贬谪地湖北黄州、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的作品解读,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他所处生存环境与历史本相的理性认知。不过,从文学角度去看,历史的诡异与复杂性,成就了苏轼小品文创作的经典,譬如《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书付过》《书海南风土》等一批作品,都是在他一波三折的贬谪期间创作的。研究者发现,苏轼流放海南儋州三年,就创作了小品文130篇左右。

  反过来看,是苏轼的个人化叙事,让我们读到了历史的本相。

  以苏轼在文艺界的名望,当然少不了“题跋”,他不仅在《韩干画马赞》中称赞了韩干“高超的画功”,同时直言不讳,也在《书黄筌画雀》点出了画家黄筌画鸟形态有悖于自然。而他最具代表性的画论,莫过于《净因院画记》,况且此文还是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存世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与其说这是苏轼对书论的审美,亦是他对文学的观照。

  苏轼的真性情,还表现在自律与修养上,他晚年对饮酒吃肉都有了控制:“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记三养》署上的年月是“元符三年八月”,也就是1100年的八月。谁能相信,这是一位美食家给自己定的标准;又或者,这是他辞世的前一年呢。

  在苏轼的文学、书法、美术才华之外,《二红饭》《真一酒法》等篇章让我还与一位种稻、酿酒的文人相遇了,能够感知到他在生活困顿时对烟火生活的无比热爱。想来,真的应了评注者对该书的一句概括,这是“人生之路观风赏月的且行且吟”。

  通读该书,我想借用王国维先生“物皆著我之色彩”来表述苏轼小品文的显著特征,应是最为确切的了。坦然、豁达、情愫、意趣,应是苏轼小品文能够深受读者喜爱,以及经久不衰的根本吧。读过《苏轼小品》“游记”“题跋”“尺牍”“其他”四卷,细细回味起来,似乎还能够找到更为宽广的想象与阐释空间。

  《苏轼小品》,欧明俊 主编,王文君 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