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乾隆行书手稿 亮相锡惠公园

唤起人们对 悠久茶文化的美好记忆

  本报讯 一场关于“竹炉文化”的雅集,近日在锡惠公园内云起楼庭院举行。270年前乾隆行书御题的《竹炉图咏》和《惠山寺》手稿亮相当场,从而引发了惠山竹炉和御题诗背后的故事,也唤起人们对悠久茶文化的美好记忆。

  记者发现,这两幅行书虽局部有破损,但字迹、落款、印章均十分清晰。据了解,这两幅行书是国内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专业人士偶尔在国外征集所得,得知这两幅作品起源在无锡,这才有了此次的“回归之旅”。无锡市锡惠公园管理处文化总监金石声介绍:“这两幅行书,与锡惠公园竹炉山房中的同名石刻从规格、运笔、布局大致无二,为研究竹炉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实物。”

  根据《惠山听松庵竹炉图咏》所述,竹炉的故事得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说起。明初,惠山寺住持性海请湖州竹工用湘妃竹编制了一只竹炉,结构精巧,性海用此炉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引得他们围绕此件文房佳器绘画写诗。如无锡的著名画家王绂特为性海绘制了《听松庵竹炉山房图》山水卷,并有茶炉诗“僧馆高僧事事幽,竹编茶具瀹清流,气蒸阳羡三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其弟大学士王达有《竹炉山房记》,卷后名流题跋累累,到明中叶又有秦旭、李东阳、程敏政等数十人题跋。数百年间,竹炉文化引起了明清以来百余位文人的关注,他们尽情挥洒着才华,作诗撰文。留传至今描写竹炉的文学创作,共计210首诗文,十余幅绘画与书法墨迹,以及四部专著,由此形成了惠山听松庵竹茶炉“烹泉煮茗”的独特的茶文化现象。

  不难发现,竹炉文化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度。乾隆年间,皇帝也加入了品茗的行列。乾隆帝六巡江南,六次均驻驿惠山寺,在听松庵竹炉山房煎二泉水饮茶写诗,回京后在圆明园及避暑山庄等地仿惠山竹炉山房造了十三处“竹炉山房”,可见他对惠山竹炉及二泉的喜爱。据了解,乾隆写有数十首竹炉煮二泉诗,此次所亮相的两幅行书,便是其中的两首。时任无锡知县的吴钺于乾隆二十七年,将明初至乾隆时的听松庵竹茶炉的诗文绘画与墨迹汇集在一起,名为《听松庵竹炉图咏》。

  而今,在竹炉山房还能感受到当时“竹炉文化”的盛况。现在的竹炉山房是清光绪年间的建筑,堂壁嵌有王绂的《晴雨竹》,乾隆题诗的《竹炉煮茶图》,以及明清题记38方。其中王达的《竹炉记》《竹炉清咏序》以及王绂等五人题诗,均是明代原迹。乾隆御笔《竹炉煮茶图》和历次题诗,以及诸大臣的和诗,均是当时摹刻而成。竹炉山房石刻也于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