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露
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而蜜蜂在农耕文明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却又常常被人忽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蜂文化已从农耕文化中蜕变而出,在许多全新的领域绽放出光彩。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元视角下的蜂文化。
互动导入,走进蜜蜂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渴望,问题就在于如何开启他们的好奇心,如何以亲近的姿态走近他们,和他们一起开始课程。蜂蜜水、自我介绍、小问题,都是简简单单的,但也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和好奇心,让这节课在热情的鼓掌中启程。
互相讨论,了解蜜蜂知识
蜜蜂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孩子们对蜜蜂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一次热烈而又简单的交流,每个人交换了彼此的了解和看法,其乐融融。其实,蜜蜂和人类的历史息息相关。人类与蜜蜂打交道的历史源远流长,西班牙就曾在山崖上发现过七千年前描绘人类取蜜的壁画。我国的“蜂文化”历史悠久,山东临朐出土了两千多万年前的蜜蜂化石。而我国的养蜂史可追溯到距今3600多年的殷商时期,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蜜”字。我国关于蜜蜂最早的饲养记载是在西晋皇甫谧的《高士传》中记载:“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
无论是什么品种的蜜蜂,蜂群总由一只蜂王、几百只雄蜂和成千上万的工蜂组成。蜂王虽然被称为“王”,但她并不是蜂群的领导者,只负责生育。工蜂一出生就开始工作,其任务就是采集酿制蜂产品、为植物授粉及巢门防卫。工蜂一生特别忙碌,就比如说酿蜂蜜,是要经过反复吞吐几百次,才能将花蜜转化为蜂蜜。
品读诗词,感受蜜蜂文化
蜜蜂与古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因而格外欣赏蜜蜂,他们乐于观察蜜蜂,了解蜜蜂,借物喻人,用蜜蜂展现中华文化中勤劳踏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唐诗中,罗隐的《蜂》用“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一句,抛出这样一个似乎每个人心中已有答案的问题,道出了蜜蜂不为自己为他人的奉献精神;如宋词中,毛滂的《调笑》用“西园一点红犹小,早被蜂儿知道”一句,描写了初春的盎然生机。春来花圃欣欣向荣,枝叶新绿,花苞绽放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园景。辛勤的蜜蜂敏感地得知了芳讯,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飞来。此处写景妙在前句以小见大,后句化实为虚,意趣深含,留下了令人想象的空间。
历朝历代的文人笔下,蜜蜂的形象是那么鲜明和统一,其实,如同蜜蜂这样,在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的事物还有很多,如牛、燕子、鸡、布谷等。学会举一反三,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和了解文化,学起来也会更加有趣、轻松、高效。
学习知识
丰富蜜蜂价值
蜂文化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后,已不再局限于一种农耕文化,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多层次的方向发展着。在艺术方面,有专门描绘群蜂飞舞的钢琴名曲《野蜂飞舞》,光是听着那曲子,脑内就会浮现出漫天蜂海的模样;在科技方面,蜜蜂更是人类的老师,人造卫星、照相机、轻型飞机等发明的背后,都有人类对于蜜蜂的学习借鉴。
蜂文化就是这样的博大精深、浩渺璀璨。我们不仅要从蜂的身上学习它无私奉献、勤奋刻苦的精神,更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它,让它真正成为人类的老师。
(作者工作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