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南泉段“封顶” ,“最后一块拼图”完成

太湖隧道主体工程完工

  本报讯(晚报记者 蔡佳/文、李霖/摄) 作为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太湖隧道在太湖梅梁湖水域“一隧穿湖”,工程建设备受瞩目。昨天上午,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南泉段最后一节顶板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太湖隧道南泉段实现封顶,主体工程施工全部完成,距离年底正式通车目标又近了一步。

  昨天上午10点,记者跟随项目部车辆从太湖隧道南泉段入口进入实地探访,隧道内部空间已成型,路面平整一新、空间敞亮,车辆经连接通道“S型”曲线行驶,可一路直通马山段。来到隧道南泉段第六仓,28名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对最后一节顶板进行浇筑,只见泵车延伸出两根十多米长的管子,不断“吐出”混凝土,将裸露在外的钢筋逐步覆盖。

  中铁四局太湖隧道项目经理赵菲菲介绍,太湖隧道全长10.79公里,横断面采用两孔一管廊结构形式,两侧行车孔单孔净宽17.45米,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太湖隧道南泉段顶板“最后一块拼图”原本是项目部预留的交通导改口,用于隧道外包防水、回土、围堰维护等施工。随着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最后一节顶板迎来“封顶”时刻。这块长20米、宽43.6米的单节顶板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浇筑混凝土约1200立方米,经过20小时的施工,太湖隧道南泉段率先实现贯通。

  作为目前国内最长的水下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如何防止渗水、漏水是工程一大难题,为此项目部在隧道的防水方面构筑了多重屏障。中铁四局太湖隧道项目部总工程师廉云亮介绍,首先是混凝土自带防水体系,通过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搅拌工艺,让混凝土自身形成一套防水体系。考虑到混凝土热胀冷缩可能导致渗水,隧道每隔60米就设有一条“变形缝”,这条“变形缝”含有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和内装可卸式止水带“三重保险”。此外,整个湖底隧道还外包一层防水卷材,就像一件“防水衣”一样把隧道包裹在其中,再添一道防水屏障。

  据悉,顶板贯通后,后续还将开展外包防水、回土、回水等施工环节,预计将于10月中旬进行最后一次回水作业,届时裸露在外的隧道最后1公里将‘下潜’入湖,恢复太湖湖域面积3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 ,隧道装修、消防、照明和通风等附属设施建设正交叉有序进行,下一步还将开展调平层、防撞侧石、沥青摊铺等附属工程施工,10月底全线具备机电工程联调联试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首条“智慧隧道”,太湖隧道路面下“机关密布”,这里预埋了感应装置,未来可实时监控路面使用实况和行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