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天下

赛事奖金超过百万 冠军还能喜提豪车

资本为何追捧“垂钓”?

  今天,首届全球直播钓鱼公开赛将在舟山六横岛上演。除了“5000位钓鱼主播”、“史上最大海钓比赛规模”这样的标签,320万总奖金更是足够吸引眼球。

  钓鱼在短视频平台的走红,与之而来的还有赛事、产业的一系列融合。与其他大众运动项目不同的是,依托直播、短视频的蒸蒸日上,钓鱼赛事在线上更受关注,并成功实现了流量变现:已成为金华婺城一张金名片的“网红垂钓大赛”,400万的赛事奖金收获千万的收益;赛事线上带货的内容已从钓具用品,延伸到当地特产。从此,钓鱼不再仅仅是钓鱼,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与重任。

  奖金上百万,冠军送豪车

  钓鱼比赛火遍全国

  在浙江省钓鱼圈子里,65岁的浙江省钓鱼协会钓鱼项目国家级裁判、副会长孙浙东是个“奇人”。上世纪90年代,篮球运动员出身的孙浙东被调派到浙江省体育总会秘书处,就此与钓鱼结缘。

  “钓鱼男女老幼都喜欢,像我就是一个从小喜欢钓鱼的人。”孙浙东笑道,自己砍竹子做钓竿,自由自在地在乡间池塘垂钓,这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

  起初,钓鱼比赛并不像现在这样设立高额奖金,“有点用技术换钓具的意思,有可能是一支上好鱼竿,也有可能是难得新品钓具。”

  后来,竞钓比赛开始以报名费收入的80%设立奖金,不同名次给予不同比例,钓鱼这项运动开始吸引企业的目光。“最早是各类渔具企业赞助全套装备,企业、钓手双赢。”孙浙东表示,再之后,汽车企业也成为了各式比赛的常驻嘉宾,第一名往往都会获赠豪车一辆。

  “一来钓友在外奔波,车是刚需,二来企业看中的,还有钓友所代表的人群所具备的实力。”要想看钓友们经济实力如何,就不得不说说国内水涨船高的钓具装备价格。无论是去渔具展还是网店,你会发现钓具的价格跨度很大。以钓竿为例,便宜的有十几块的玻璃钢制钓竿,在入门级钓友中占有一席之地,贵的有上万的全碳素钓竿,兼具轻巧与柔软,握在手上都是享受。

  如今,一套钓鱼装备已然价值不菲。“以前可能只需钓竿、饵料、线组等基础用具,现在就大不一样了。”孙浙东比划道,像海钓装备,光一套从头到脚的防晒装备,外面的冲锋衣加上防滑鞋、手套,这几样东西,品质好的也得过万。

  高投入高流量高回报

  钓鱼产业已不仅限于钓鱼

  如今的钓鱼比赛,轻则投入上百万设立奖金,重则包衣食住行、赞助全套装备,这样的投入真能得到相应回报吗?

  2019年,被誉为垂钓界“全明星赛”的首届网红垂钓大赛在金华婺城举行。与其他比赛不同的是,除了常规要求外,这场比赛不仅要求来的都是国家级的竞钓大师,而且粉丝数必须10万以上才有资格报名。

  最终,比赛吸引了近80个网红钓手参与,拥有百万粉丝以上的就有9人,全部垂钓网红的粉丝覆盖量达到3000万,直播人员就超百人。一人在前面与大鱼搏斗,后面则跟着一众拿着相机、稳定器的“吃瓜群众”,这样的画面时常在岸边上演。

  最终,“网红+大师”组合首次上演的竞钓比赛,单场观看量就破了百万,冠军冲击百万奖金的总决赛,更是带来了四千多万的流量。

  这些流量如何变现?组委会在现场开设了6间网红直播间,发布比赛盛况、分享钓鱼乐趣的同时,还线上带货,既有金华火腿这样的特产,也有网红身上穿戴的各式钓鱼装备,最终营业额突破八千万元。

  400万的奖金最终收获了千万的线上人流和八千万元营收的回报,高额的回报是政府、钓友、企业都未曾想到的。在次年的网红垂钓大赛上,更是上演了电商经济、社交平台和体育赛事的跨界融合,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电影剧组都来垂钓现场宣传。

  现在,钓鱼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时下流行的路亚钓法,因不同于传统钓法,需要跑动,调动全身运动而颇受年轻人喜爱:“钓鱼的潜在受众广,年龄、消费层次各异,是如今很多人瞄中这块市场的原因。”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让钓鱼梦做得更久

  这几年,相比在江河湖水库里钓鱼,海钓成为不少人的一种选择。“像有些地方,四天五夜,收费八千到一万,如果你钓到好鱼,不仅成本回来了,还能小赚一笔。”

  20世纪初,海钓在国内走红时,孙浙东曾定下“一年10次海钓的小目标”,结果坚持了两年便不了了之。“一来工作忙,赛事越来越多,二来就是鱼儿越钓越小,有些还是虾米可能就被钓上来了。”

  像被称作“亚洲第一钓场”的象山渔山岛,在孙浙东眼里,原来真的是块“宝地”。而现在,钓上一天,一两斤重的鱼都是寥寥,绝大多数是只有三五两的小鱼苗,“为了给它们留有最基础的生长周期,这么小的鱼其实应该放生掉。”

  他曾去马来西亚、欧美等地海钓,一竿下去,小一点的有几公斤,大一点的能有上百公斤。“钓上来的旗鱼真的很漂亮,两米多长,背上的鳍就像一面扇子一样徐徐展开,对钓手来说,既有垂钓的成就感,又有美的享受。”

  与国内海钓不同的是,国外有成熟的海钓规范:有的要求只能钓手本人与战利品合照;有的对鱼的重量有要求,低于多少公斤的得放归自然,如果执意带走,会有相应的法律措施。

  “这其实就是一种可循环的钓鱼策略,如今钓的人多了,资源保护的内容也要跟上。”孙浙东表示,就像捕鱼会有禁渔期,海钓也该规范化管理,而不是钓多少拿多少,“钓鱼本就是一个挑战自我、享受自然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钓大鱼的梦,但现在造梦的动机和环境日趋成熟,我们也该想想怎么将这个梦做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