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令各地“停车难”的矛盾愈演愈烈。近日,惠山区推出上千个错时停车泊位,机关单位提供空余的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居民夜间停车难问题(本报10月27日A5版报道)。
对于错时共享停车,很多人持支持态度,说明其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作为新生事物,“白天你停,晚上我停”的模式看着简单,但执行过程中需要盘活居民区周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停车资源,加上使用者的流动性、不确定性,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对车位供给方的安全管理能力、参与的积极性,私家车主的诚信度、责任心,提出了新的要求,各方仍需不断试错,不断改进。
共享停车模式增加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频次,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夜间把车位拿出来作为社会共享车位,必定要增设看守人员、安全防范设备,相应地增加了管理成本。如果车位全部免费开放,难免影响供给方的积极性。酌情收费,找到收支、安全风险两者间的平衡点,方能有效推动他们将车位进行共享的意愿。同时,明确在共享停车过程中发生车辆损坏、被盗、到点不走等问题的责任归属。各方责任与权利都明确了,才能在共享过程中减少摩擦和纠纷。
约束车位使用者也需要详细的管理机制,包括使用者哪些行为应该受约束,不遵守规范的使用者又该怎么处罚。管理部门已着手考虑建立黑名单,严禁不规范停车的车辆进入。能否再把信用管理引入约束机制?通过诚信评价体系进行鼓励、惩罚,在促进和倒逼两方面同时发挥作用,防止共享车位被滥用。
此外,实现错时共享停车还需要用完善的共享平台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都是平台在发挥关键作用,共享停车位也可借鉴这一思路。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停车难的问题终究会得到缓解。
(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