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在生活现场叙写有意义的存在

读叶燕兰诗集《爱与愧疚》

  | 流泉 文 |

  我对85后诗人叶燕兰的关注,始于她立足生活现场的叙写。在琐碎的生活中用心挖掘那些有意义的存在,并以此构筑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给了她爱,也给了她愧疚。在她轻声细语的歌唱中,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一颗年轻的心,正因为爱和愧疚而在不停颤动。

  相对于大部分青年诗歌作者,叶燕兰的书写方向是清晰的。“贴地飞行”的低姿态切入视角,始终不离开她自己熟悉的身边生活,因而,她的诗歌充满来自于现实具象生活的温度。

  《爱与愧疚》是诗人参加第37届青春诗会的作品结集。诗集分“相遇”“睡前故事”“微颤的生活”“小镇青年”“成为母亲”等五个小辑,彼此之间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诗人近阶段的创作风貌。

  叶燕兰的诗,让人体察到真诚。在她的真诚里,有开放性的情感表达,有细腻笔触中的亲和表现。不遮掩,不虚饰,不刻意“为文字而文字”。她在诗艺建设上,力求“自然”,使文本与生活本身形成有效对应,平中见奇出意味。她的书写,是生活乃至生命的细微体验,是现实之于客观世界的心灵观照。正因如此,在诗人纯粹、从容的表达中,有一种力量就是真实的力量。她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生活场景的诗意再现;她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故事。好的诗人必定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叶燕兰善于与我们面对面讲故事。

  《瓷》是一首颇具内质的上乘之作。叶燕兰出生于制瓷世家,她的眼里,瓷是有生命的。这首诗与其说写瓷,不如说写人。“光线亮如极昼/把某一刻闪耀/成一个巨大的幻觉/为他短暂的凝视,我才稳住我摇摇/欲坠的一生”。物我合一,形成质感强烈的生命振荡。这种以物喻人、借物抒怀的作品,更凸显事物或生命的内在性,从而夯实一首诗的根基。而在另一首令我称道的《小菩萨——孕三十五周》的叙写中,诗人却干净利落,用简约、直接的表达,以“菩萨”这个意象书写生命的慈悲,效果同样得以彰显。

  诗集围绕“爱与愧疚”这条主线展开,而贯穿其间的“爱”则是大爱。爱情、亲情、故乡情。在开篇的《相遇》中,她写:“我几乎看到了我自己/一座又小又孤独的岛屿/正从海水的隐身术中,湿漉漉地醒来/看到的每只低头俯冲的鸟类/都像你”;在《母亲》中,她写:“如果我是她的丈夫,我应该穷困地坐下来/在她身边/一句话也不多说/像空气,安静地让/她把那一刻的血、那一刻的眼泪流完”。当这些不同情愫胶着一起,汇聚一起,就成了人生的大慈悲。

  从个人审美视角看,叶燕兰的瓷系列及孕期周记体的书写,是整个集子中最具成色的部分,也最能彰显其创作特点。这一类诗,在具体描摹“事件”的过程中,容纳着对于生活或生命的思考。当这些思考作为一种审视,一种关怀,切入到细碎的生活本身,那么,这些细碎生活就构成了这个世界意义的所在。

  生活是一座富矿,诗歌的温度源自于生活。《爱与愧疚》,点点滴滴散发生活的波澜,那些回忆、温情,那些思索、顿悟,不断汇聚、翻卷……当它们以一种轻盈、平和的叙述力量直抵生活本质,我发现,这蕴涵在诗句中的爱,是如此决绝和强大。这也印证了叶燕兰所说——“相信对生活和诗歌的热爱会生出许多可能性”。令人欣喜的是,年轻的诗人叶燕兰已经在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履行她之于生活之于诗歌的理解。

  《爱与愧疚》,叶燕兰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定价: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