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故乡是永远的方向

读陆梅《再见,婆婆纳》

  | 陈建琪 文 |

  著名作家陆梅的散文恬淡、细腻。早在很多年前,陆梅的人物随笔集《谁在畅销》在上海思考乐书店进行分享时,就以她独有的才情、清丽的气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倾心。因为工作关系,陆梅常常接触文学大家,况且,上海这座文化大都市,就生活着许多文学前辈、文学大师。陆梅在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如鱼得水。

  《再见,婆婆纳》是陆梅诸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在书的前言里,她就开宗明义,要尝试着放下虚构,老老实实从自己的家乡出发,怀揣一个心灵的故乡,以散文的心情追一追故乡。似乎只有如此,方可了却她那纠结于内心的不安。

  在这本散文集中,陆梅只书写了三个大篇:“我和爷爷的战争”“一日看尽清明花”“相逢一个个童年”。陆梅的故乡在上海松江车墩镇,古时候的松江一直隶属江苏,直到1958年才划归上海管辖。她的这本散文集的命名,就用了家乡的一种常见植物婆婆纳。婆婆纳开花时,蓝色的小花星星点点,低调而不张扬。

  陆梅的散文创作,始终和小说创作相并行。近几年来,她的散文创作更趋丰富,散文艺术日臻成熟。在《我和爷爷的战争》《一日看尽清明花》里,我们可以见到她苦心孤诣的追索,生动又天真、柔软又坚硬。我惊讶于陆梅对生死的看淡,她是如此超脱,对死亡的表述,表现得既深情又无奈。她把人的生与死,就看作一河之隔,此岸至彼岸。对于这样的袒露,内心这样的笃定,这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她眼看爷爷的坟头与铁道贴得非常相近,日日隆隆的火车声,怕惊扰了她在此长眠的爷爷,她的内心是多么的伤感与疼痛。写这样的文字,陆梅有一种情感的欲罢不能。她的另一眼看着生命力旺盛的阿拉伯婆婆纳长满了田间、坡地、山岗、坟头,婆婆纳云母般闪烁的蓝光,就像爷爷不息的灵魂,陆梅的心情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她把浓情的文字建立在心灵对自然细微的观照上,体贴入微,情致委婉。她如实描绘,态度从容,用质朴无华、人间至情的文字,面对读者,面对自我。

  陆梅散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不事雕琢的真情。这在她的散文里随处可见。以《相逢一个个童年》《故乡的三里桥》为例,她就是用非常自然平白语言进行叙说:“其实三里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再怎么闭上眼,我都能勾勒出它的模样,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去想,是因为心底有一份牵挂。”这牵挂长长的,宛如小镇老街那神秘的幽深小巷。三里桥是陆梅少年时代去学校的必经之路。她喜欢故乡三里桥的朴素宁静,黛色的石桥、曲折的溪流,还有幽青的蔷薇。读着这样抒情的文字,只觉得一股清灵之气,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优美和深沉。

  陆梅对故乡的深情,还体现在她对故乡植物的书写。她沐浴在花香里,她的草叶记、沿途的花事、水仙和故人、戴河之灯都是她对故乡一花一草的怀想。在众多的花草中,陆梅对莲花情有独钟,她喜欢莲花的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酒醉人身,花醉人魂。陆梅文字中的这些植物,呈现了另一种精美的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极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回味,不管是清香的荷,或是穿过树丛的藤蔓,都会让读者心中充满生命的张力,唤起读者对生命的敬惜之情。

  故乡的亲人、故人、老桥、花草都使她魂牵梦绕。紫云花是她与姐姐的弥合剂,乡间的紫苏、马兰、枸杞、野菊花都会勾起她对母亲的思念。在陆梅心里,故乡是地理的、也是精神的,是身体的、也是心灵的。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并不能直接等同心灵里的故乡。故乡是永远的方向,故乡永远是书写者的文学圣地。

  《再见,婆婆纳》,陆梅 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定价: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