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方山,我们来了

  | 阳羡法公 文 |

  十月的方山,秋意正浓。红的枫叶,黄的银杏叶,绿的香樟叶,还有那些叫不出名的各色植物,将山体打扮得绚丽多彩。漫步在蓝天白云下的山间,今年迟开的桂花,送来阵阵浓香,让人心旷神怡。就在这美好的季节,方山,我们来了。

  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境内,因山体方耸,顶部平坦而得名。又因山体四角方正,犹如天降印鉴,又称天印。历史上方山战火不断。最有名的是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抗日战斗十分激烈。新中国成立后方山也是驻军较多的地方,我服役的部队团部和卫生队就在方山。

  我们团是一支光荣的建筑工程兵部队,常年转战南京的山区,承担着“深挖洞”的战备任务。随着国际形势变化,1976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裁军减员的部署,我们团撤销建制。卫生队的战友们握手告别,分赴不同的地方。因为当时条件限制,45年来,绝大多数战友断失了联系,更不要说能见面交流了。岁月如梭,当年的青春小伙,如今已是慈祥的银发老者。一日入军营,终身战友情!我们年老了怀旧了,思念战友,思念方山。

  战友的情怀是浓烈的割不断的,战友的思念是会裂变成巨大能量的。战友们齐心努力,把思念化成行动。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科技力量,一大批战友找到了,联系上了,建成了网络之家。我们相约在部队的老营地——方山,握手联谊,再叙战友情!

  方山,我们来了。我们是来寻根的,因为我们的立身之根在方山。我们在这里接受党的教育,加入党的组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我们在这里接受部队的各种训练,养成规范的军姿仪表和严格守纪的理念。我们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医护专业知识教育,锻炼了才干,增长了本领。 方山,有我们的初心,有我们的芳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方山,我们来了。我们是来汇报的。我们从这里再出发,或到地方或在部队继续我们的人生之旅,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我们之中有许多人继续在医疗战线工作,履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天职,有的至今还战斗在抗疫一线!有的从政,在村、镇、县里率众奔小康。还有的战斗在政法一线,全力保一方平安。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战友们都是奋发努力,不断进取。我们中有各行各业的业务尖子,具有高级职称,更有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我们无愧部队的培养教育,个个都是好样的!

  方山,我们来了。我们是来怀旧的。这是有我们熟悉的军号声和军歌声。这里有我们曾经种过的菜地,工作过的门诊部和病房。篮球场上有我们活跃的身姿,池塘边有我们促膝谈心的身影。这里有我们诉不尽的友谊,我们一起出操,一起训练,吃一个锅里的饭,做同一个梦。我们相互关心,共同进步!战友情啊胜过兄弟情!

  方山,我们来了。夫人们也陪同来了,她们已不再是军嫂,而是军婆婆了。她们要来看看,方山长什么样子,能给予自己丈夫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她们要来看看日思夜想的战友相逢时的喜悦景象!她们还要交流分享做军嫂军婆婆的感想。

  在方山,我们举行联谊座谈,来自沪浙苏各地的20多名战友激情满怀,祝福不断。我们走进熟悉的军营大门,可爱的卫兵战士向我们敬军礼以示欢迎!我们又看到肃然起敬的司令部和庄重的大礼堂,寻找到当年卫生队营房旧址和各自的工作室。站在门诊部前的小池塘边,一幕幕军营往事来到眼前。我们仿佛回到了45年前部队,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在营区大道上,我们列队集合,叶阿淼老班长喊起了响亮口令,两列纵队走着军人坚定整齐的步伐,唱着《我是一个兵》,走出营区。

  分别45年后再相聚,是一次军旅再回首,人生再回顾,感恩之心再次拥入心头。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昨天刚刚相聚,今日又要分别。大家紧握双手,依依不舍惜别。

  方山,我们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