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修面

  | 周志伟 文 |

  别看现在街市美容美发店林林总总,但你想要找家能修面的老式理发店可真不容易。在北门头上一条小巷子里,现在还有一家,店主小陈师傅和老婆一搭一档,热情为顾客理发、吹风、修面,坚守着传统理发的那份手艺。

  话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说起,稚气未脱初中还未毕业的小陈甩掉书包,擦掉脚上的泥巴,换上解放鞋,从扬州农村来到无锡城里,成了国营理发店的最后一批合同工。小陈被分配到为民理发店当学徒,两个多月后调到惠山理发店。学徒学徒,先要从学打杂开始。小陈反正住在店里,每天早早起来生煤球炉灶、扫地、擦桌子、烧开水,然后将毛巾放在大铝锅里烧煮消毒。等师傅们来上班时。只见店堂里窗明几净、热气腾腾,心里都觉得这个小徒弟不错,未来可期。徐师傅是这家店的老店长,看着小陈长得面白斯文,没有农村孩子的野性,且静得下心,是棵好苗子。一天店堂打烊后,徐师傅点起一支烟对小陈说:“学理发靠悟性,人是千人千面,头型各不相同,客人来了,轧剪如何下手,就得靠平时的积累和悟性。还有修面,主要是学会手握剃刀的姿势,还得掌握对客人胡子下刀的角度。这些事一句两句说不完,所以你要当三年学徒。”小陈听后云里雾里,随着师傅“咣当”一声门响,他还没有完全醒悟过来。

  从此,凡客人进来理发,小陈便默默站在旁边“偷师”,看客人的头型长得如何,师傅怎样用轧剪下手;为防止两边理得长短不一,师傅怎样把客人的耳朵作为参照物,闭上一只眼睛一瞄,用手指一比,然后又稍加修整。修面的客人来了,从理发转椅放平的那一刻起,操作顺序如何一步步展开。这些小陈都一一熟记在心,成为小陈日后吃饭养家的技艺本钱。

  几年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了不合时宜的计划经济,国营门店纷纷改制,撤并甚至拆迁。小陈拿起他的理发工具,自己租了个门面,当起了小老板。他精湛的技艺、真诚的态度和清晰的脸庞,受到了更多客人们的追捧。消防队、派出所、养老院等单位都邀他定时上门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新生宝宝,只要一个电话,他就跨上电动车直奔而去。在他几十、上百个回头客“粉丝”中间,有一批中年以上男性,特别喜欢他的老式修面。他完全按照传统顺序,当客人躺上转椅后,闭目养神时,他用热水浸润毛巾并叠成四方,用大小拇指分别夹住两角,然后“啪”一声相击左掌,就像短跑裁判员的发令枪一样,“修面要开始了”,接着在客人的脸部温柔均匀地擦敷一遍。小陈说,这是师傅的古法传授,实际作用是让热水浸润的毛巾散散热,避免烫着客人。然后他凝神屏息,用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依次开始从客人的额头、上眼皮、眼角、脸颊、鼻梁、上下嘴唇、耳沿到下巴一一刮去汗毛和死皮。像上嘴唇角的胡子一刀刮不净,需要用左手轻轻抓起命中,让嘴角变平坦再刮。下嘴唇角又需要轻轻挤起再刮胡子的残留。鼻梁两侧的地方容易有油脂堆积和粉刺,需多刮几刀才能让客人更舒服。小陈说,师傅教他修面共需刮72刀,而且刀刀不能停,特别是刮脸颊,必须一刀从上拉到下,如中途停顿,手势角度超过45度,就有可能在客人脸上留下刀痕。他夫人小王学修面,拿老公做试验,就是因为刮脸颊时,刮刮停停,不够大胆,划了六道刀痕。接下来,还要剪鼻毛,然后从客人眉心到鼻尖,命中下巴这条中轴线再刮一次。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小陈说“我也说不清,反正是师傅教我的”。最后的收尾是,再用热毛巾留出鼻孔位置,敷在客人脸上,稍后用雪花膏轻轻擦拭脸庞,轻轻按摩眉心和命中等部位。让客人在舒适的微鼾中醒来,然后用双手一摸光滑而微香的脸庞满意地一笑。他的地道修面一传十、十传百,名扬四方。一位92岁的老伯,特地从丰和佳园辗转公交寻到北大街,请他理发修面。当小陈扶起躺椅,请他慢走时,这位老伯不无感慨地说:“我寻了几十家理发店,都说不修面,今天总算找到了。”小陈回说:“老伯你今后要修面打个电话来,我上门为你服务。”

  光阴如箭,转眼30多年过去了。小陈在第二故乡成家立业,购房买车。说起这些幸福往事时,他说其实没什么,我就是靠手艺吃饭。这句大实话道出了一个哲理,劳动最光荣、技艺香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