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专版

转变服务理念,照亮退役之路

  无锡市区转业军官双选对接大会

  退役军人返乡欢迎会

  军人退役“一件事”办理

  “公司离家有点远,正赶上家里孩子生了病,真是焦头烂额,多亏了退役军人事务局帮忙调整岗位,没想到退伍了还能有人管、有人帮。”安置到无锡空港园区发展有限公司的退役士兵赵海涛,在新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调下走上新的岗位,既能安心工作又能照顾到家,他激动地频频道谢。今年以来,无锡各地各级在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中,不断转变服务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切实增强了广大退役军人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谋划”

  安置工作关乎退役军人切身利益,为在每个阶段都能够先人一步、快人一分,无锡变被动为主动,提前对接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建立事前协调机制,拓宽岗位安置渠道,筹措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安置岗位130多个。他们走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宣讲安置政策、发出倡议书,邀请退役军人求职意向较为集中的金融系统单位到部队参观交流,搭建双向交流平台,加深理解信任,让退役士兵全面了解岗位要求和待遇,更让安置单位直观感受到部队官兵优良作风和奉献精神,坚定安置决心信心。宜兴市前期通过现场座谈、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等精准摸排退役军人就业意向,安置后再次摸底,给予安置单位和退役军人双方“考虑期”,最大程度提高安置岗位质量和匹配度。他们创设军转安置“135工作法”,即:在转业干部分数线划定和转业士官安置指标确定后,1天内召开安置工作会议,3天内组织现场选岗,5天内开出介绍信、完成安置,推进“阳光安置”,确保安置政策刚性落实,让更多退役军人受益。

  后院连着前线,军心牵动民心,随军家属工作安置问题同样重要。无锡采取“建章立制、确保重点、分类安置”的办法,逐步打通安置渠道,形成可持续、能落实的良性循环安置模式,对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等家属实行重点优先安置,对随调家属进行指令性安置,对无工作家属采取进社区就业安置和货币化安置相结合的办法,确保驻锡部队军人随军家属都得到妥善安置。无锡随军家属安置模式真正实现了家属自行落实接收单位转变为计划安置就业,这一做法被中国国防报等媒体誉为“无锡模式”。今年安置驻锡部队军人随军家属就业近百名。

  从“政府办事”转变为“温馨回家”

  “到了服务站,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哪怕没什么事儿,过来唠两句也觉得亲切……”退役军人王献民说出了心里话。全市建成1个市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7个市(县)区级服务中心和82个镇(街道)、1163个村(社区)服务站,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退役军人服务网络,拉近了与退役军人的距离。

  在安置工作中,各地各级积极开展引领性强、内涵丰富的活动。梁溪区举办欢迎会、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保密安全教育、观看爱国主题教育电影《长津湖》、开展轮岗实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身份转换。滨湖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退役军人参观锡南烈士陵园纪念陈列馆、滨湖区党建馆,激发退役军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建设大局;安排退役士兵轮流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窗口值班,进一步加深对政务服务和相关政策的了解。新吴区在退役士兵报到后,成立临时党小组,定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和政治教育,在公众号开设2021年度退役士兵《退伍季》专栏,讲述待安置退役士兵军旅生涯,让退役士兵倍感荣光。经开区组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彰显退役军人的“硬核担当”,也为身边的退役军人办实事、解难题,与退役军人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成为一家人。

  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作战”

  “很方便,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办理,返乡手续再也不用愁了,真是省时又省力。”服役2年后光荣退役的李磊满意地说道。今年以来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积极探索军人退役“一件事”网上通办,市级层面9部门联合出台《无锡市推进军人退役“一件事”工作实施办法》,将退役报到、党(团)组织关系转接、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申请、教育培训申请、就业创业意向登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退役军人优待证领取、伤残抚恤关系转接、社保卡申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接续、职业年金关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恢复户口登记、预备役登记等15项业务为一体,退役军人跑动次数从7次压缩到1-2次,办理环节从15个压缩到7个,提供材料从25份压缩到4份,全流程办理时间压缩80%以上。其中江阴市先试先行,从今年6月正式上线以来,退役军人通过手机登录服务平台,提出办理申请,提交相应材料,各部门受理业务申请后,通过服务平台实现“联动审批”,数据互通互享、实时推送、及时审核、限时办结,截至目前,仅江阴军人退役“一件事”服务平台累计接到申报428人次,线上办理拥军卡、社保卡297次,为98%以上的退役军人提供了“一件事”服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村、一网通办”。

  为有针对性地提高返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无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效利用全市技能大师人才库,为即将退役的部队官兵提供订单式、靶向式培训,全市规范认定个性化培训机构、短期技能培训机构及适应性培训机构各13家,认定创业培训机构4家,积极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学历升级等服务。新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学院,实行共同建设、合署办公。无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级11个部门制定《关于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并通过举办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打造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链接更多社会资源赋能退役军人就业。

  从“送岗到人”转变为“送人到岗”

  为做好安置选岗“后半篇”文章,无锡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退役军人选岗后,及时与安置单位联系,做好人事档案、组织关系和养老医疗保险关系的转接工作,专门送转业士官前往安置单位报到,为转业士官就业保驾护航,让他们感到暖心、更添信心。

  惠山区今年的转业士官中,有6名主动选择到乡镇街道基层工作,惠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带着转业士官们来到安置单位,走进田间地头、乡镇角落,一边向安置单位介绍转业士官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一边陪着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嘱托安置单位对退役军人给予更多时间、更多宽容、更多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适应新的工作。在欢迎座谈会上,安置单位对工资待遇、合同签订、职业规划等事宜进行详细介绍,他们如亲人般的热烈欢迎,让转业士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纷纷表示要尽快转换角色、调整心态,用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发挥退役军人智慧和力量。

  在锡山区,每到一处安置单位,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都与用人单位做好“四个交接”,即人员思想、能力特长、个人档案以及工薪待遇交接。他们还采取电话回访、实地走访、座谈了解、跟踪督导等方式,继续保持与安置单位协力合作,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关注和了解转业士官工作情况,更好地为转业士官在新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护航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