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跋文两则

  | 李德南 文 |

  《共鸣与回响》跋

  出评论集,我通常会把长文和短文分开编选。短文之前曾编过一本,也就是《有风自南》。在这本书的序中,我曾谈到,写作篇幅较长的学术文章尤其是专著时,我力求用清晰、准确的学术语言来表达,甚至会刻意回避诗性语言。因为诗性语言是有弹性的,它的无限,既能带来思想的扩展,也可能成为思想表达的障碍。诗性语言也是美的,能给人带来无可替代的愉悦。在学术文章中使用诗性语言,理想的时刻,是能够以美启真;不理想时,则会让语言进入空转的状态,甚至会造成思想的瘫痪——如此,美则美矣,却终归是一种苍白的美。长文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一旦失败,代价也非常巨大。因此,我更多是在写作短文时接受这种美和无限的诱惑。我同时希望,这些短文中能有些个人的性情与偏好,在文体方面也能稍稍做些不同的尝试。

  眼下的这本集子,编选思路依旧,多是选取五千字以内的短文,形式则较为多样,短论、短评、会议发言、对谈,兼而有之。会议发言或对谈,偏重直陈其事,谈完即止。其余的文字,则接近汪曾祺所说的随笔的形态,“大都有点感触,有点议论,‘夹叙夹议’”“想到就谈,意尽就收”。书名取《共鸣与回响》,是因为这些文字多半围绕我感兴趣的作品或有共鸣的观点展开,观念的衍生与回响的过程,又通过文字得以有所保留。

  文学批评本质上属于一种即兴判断。在《共鸣与回响》中,这种即兴的特点,殊为明显。书中所选取的文字,多与文学现场关联较为密切。而理想的即兴判断,难度极高。它应是敏锐的,是高度开放的,是思想之火于刹那被点燃;它还出于对文学与生活的回报之情,对文学现场有所建设,能启人思,能引发更多的共鸣与回响;它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最终,又与过去相关。这种理想的状态,我当然远未抵达,但一直心向往之。叶维廉认为,文字之魅在于可以秘响旁通:“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其他书的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里,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这种理想的状态,我当然也远未抵达,但一直心向往之。

  这本随笔体评论集,是一次又一次尝试的记录,亦是小结。我希望能借此提振精神,或是保持自觉。

  《共鸣与回响》,李德南 著,花城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定价:42.50元

  《为思想寻找词语》跋

  这本书主要收录我最近五年写的、篇幅较长的文章。书中的文字,大多属于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范畴,或是关于批评、写作的思考。以“为思想寻找词语”作为书名,是因为它大致概括了我的写作、批评与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思想之事是抽象的,是大的,致力于思考的人,应该有大视野;而切近思想的路是具体的,需要从细小处开始,甚至得从一个又一个的词语入手,以小见大。我首先希望找到的,是这样一类词语:它们有石头般的质地,厚实,适宜筑造思想之路,也能为思想的世界赋形。现象学与解释学,存在论与实践论,抒情、史诗与反讽,此在与世界……诸如此类的词语,在我的写作、批评与研究中,大抵起着这样的作用。我希望借助这些词语来形成相对确定的言说路径,同时又希望这些路径是开放的——它们彼此相通,也与另一些我未曾走过的路径相通。

  一个思想世界的形成,只有石头般厚实的词语是不够的。干秃秃的路并不迷人。围绕着路,还应有草木,有花朵,有风,有云,有光……这一切的形成与显现,也得借助词语。这样的词语,可能是轻逸的,是带有独特声响的,是出乎意料的……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言说爱与怕,可以传达意志与深情。

  五年前,在写我的第一本评论集《途中之镜》的后记时,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宇宙浩茫,人力终归有限,即便可以对思与言的奥秘有所洞察,也难保行事时绝不出错。我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尽量持守作为一个思者的诚实与谦逊,以便更长久地置身于对真理的期待之中。”这一想法在我其实至今没变。我仍旧在途中。我希望能一直葆有寻找的热情,继续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个人思考的踪迹,继续努力接近所渴求抵达的境界。

  《为思想寻找词语》,李德南 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