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从“物理混合”到“化学融合”

“居民微自治”探索新路径

  新梁溪人家监控室。(潘凡 摄)

  (黄振 摄)

  “我的家园我做主”。新年伊始,记者探访锡城社区,寻找“居民微自治”带来的新变化。一些社区进一步强化“居民微自治”在社区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创新体系,探索契合城市社区实际、可复制的现代社区治理新路径。

  据了解,“居民微自治”体系的核心在于以社区为单元,通过自治与协商民主议事,搭建居民参与平台,发挥广泛性、制度化优势,促进居民与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公共治理,让居住人群从单纯的“物理混合”,转化为自我服务、多元和谐的“化学融合”。

  小事不出网格 大事不出小区

  惠山区新开河村新河花苑曾是一个混合型安置小区,经过几年来反复探索,小区形成了自己的“治理模式”,通过开展居民“微自治”实践,逐渐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小区”,新开河村、物业、居民代表几方合力,使小区治理进入了良性循环。

  陈春燕到小区工作4年了,她表示,混合型安置小区里许多居民带着在农村生活的习惯,他们适应小区生活需要一个引导转变过程。为触及社区治理的每个“大事小情”,他们将居民代表协商议事制度与网格治理结合,以“星网融治”为品牌,开展居民“微自治”实践。“半亩田”是他们在睦邻中心顶层创新开辟出的一块“共享菜园”,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过程中,喜欢种植的志愿者可以来此“一展身手”,收获的产品用来慰问孤寡老人和有需要的居民。从此这里成了个村民融合的大平台,大家边劳动边融合,皆大欢喜。

  陈春燕表示,上海复馨社工师事务所是他们在社区管理方面引入的第三方,事务所就驻扎在小区,通过牵手专业智囊机构,小区在融合和管理上逐渐步入快车道。

  另外,通过课程培训、工作观察、民主评议等一系列步骤从居民代表中选拔出了一支骨干队伍——“星议员”,“星议员”负责汇总居民代表的信息反馈,进行初步协调处理,定期与物业公司、村两委召开座谈会,平时通过网络快速交流,充分沟通,解决问题和矛盾不留死角,小区治理逐渐进入了好的循环。

  监控更新,居民帮忙“砍价”50万

  如今,很多业主抱怨成立业委会难,甚至有人说:“好的商品房有很多,好的业委会却可遇不可求。”但在滨湖区河埒街道新梁溪人家小区,就遇上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团队。

  走进新梁溪人家小区,门禁、监控等设施到位,绿植、河道等景色宜人,车辆有序行驶……整个小区给人的印象就是环境优美、井然有序,一点儿都没有15年房龄老小区的陈旧感。而在两年前,小区问题可不少——设施陈旧,墙面斑驳,物业懈怠。于是,一些“看不下去”的居民,决定自己来,成立了第三届业委会,随后,他们发动其他热心业主为小区“自我管理”出谋划策。

  业委会主任沈人秀介绍说,热心业主成立了小区设备群,小区监控招标前期方案设计就是由热心的专业业主参与讨论设计的。平时,遇到专业上的难题,也会小区群里公开寻找专业人士指点。居民踊跃参与,业委会持续推动,两年来,在第三届业委会的打理下,这个房龄15年、有着1969户居民的小区重新焕发了生机。让沈人秀引以为傲的是,小到补种荷花、修剪树枝,修缮公共区域的栏杆、木栈道,更新各楼栋门的锁具、闭门器;大到把“瘫痪”的监控全部更新,对小区4扇大门换新,给每个门厅重新贴砖美化,更新地下车库5个采光井……两年来,在业委会的推动下,小区大大小小近20个项目得到了更新或修缮,这些没动用一分钱的维修资金,全部来自公共收益。

  据介绍,光是小区监控系统更新项目,在大家的努力下就把成本压缩了50万元。“物业第一次报价130万元,方案仅为恢复主干道上的监控功能。但通过与施工队、设计师等多方接触后,我们认为价格太高,便优化了设计方案。”沈人秀说,由一名专业负责设备管理的业委会成员牵头成立了一个设备小组,在与物业公司接触、协商、报价后,按照管理规定和正常招标流程重新核定价格,其中,从事审计的业主又提供了很大帮助,最终将价格压到了78万元,还做到了监控基本全覆盖。接下来,小区电梯内部装修、各楼栋完善门禁系统也已提上了日程。 (潘凡 黄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