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股自费“出书”热在老年人中悄然兴起——自掏腰包印刷个人文集。“出书”的老年人,有的是离退休老干部,有的是老知识分子,也有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生活,痴迷文化。他们不为出名不为求利,只为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子孙后代留一份精神财富。
九十大寿的特殊贺礼
“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我觉得特别欣慰。”山东临沂退休教师姜洪德2021年出了一本名为《洪德文存》的书,此书收录了姜洪德近年来发表过的文章习作和他的人生历程,“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往事的书,也是我送给自己的90岁生日贺礼。”姜洪德说。
1933年,姜洪德出生于江苏沭阳县,6岁时他就当上了“小八路”,9岁时就在《淮海报》上发表文章,大学一年级时,便出版了人生第一本小说《女拖拉机手》。姜洪德说,自退休后,他萌生了“出书”的念头,如果可以,希望能在九十大寿时出一本回忆录,记录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有了这个想法,姜洪德便开始不断积累素材。
“女儿对我‘出书’的事比较支持,但我自己有退休金,完全能够支付‘出书’的费用。”说起书本印刷,姜洪德略显自豪地说,这本书一共600万字,印刷了2000册,“终于赶在九十大寿前把书出版了,也算圆了多年来最重要的梦想。”寿宴当天,姜洪德把大部分书都赠送给了前来祝寿的亲友。姜洪德表示,写作既能够避免老年痴呆症,又能够锻炼思想。
三姐弟“出书”忆父母
在青岛市市南区72岁的梁青平家中,珍藏着一本2007年印刷的家庭文丛《血脉交融》,这是他们姐弟妹三人为怀念父母而精心编制的家庭史册,梁青平告诉记者,留下这本家庭史册,是为了把父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留给下一代做纪念。
梁青平的父母早年生活在胶东地区的贫苦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相继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去过不少地方。梁青平说,在父母的影响下,她和弟弟相继参军。
“咱们三个都受过高等教育,这得益于父母的以身作则和严格教育。我们是不是该为父母写些什么呢?”2000年,在妹妹梁卫平的提议下,姊妹三人开始着手为“出书”做准备,整理、修改旧作,挑选照片,确定封面,联系出版社,一本27万字的家庭文集终于印刷成册。梁青平说,这本书是他们对父母的怀念,是对父母戎马生涯的总结,也是留给后代最好的精神财富。
寻找精神寄托
今年72岁的吕振西从事了一辈子宣传工作,退休后被返聘到青岛西海岸新区老年大学十几年,依然做着文化推广工作。其间,吕振西还帮助老年大学学员及文友印刷了不少书。
“印象最深的,是我帮助一位病危的老者印刷的一本诗集。”吕振西告诉记者,这位老者姓谢,当时因病在医院特护病房治疗,家属找到吕振西时,迫切希望他能帮助谢老整理诗集,圆谢老一个“出书”梦。“了解大概情况后,我就赶紧收集谢先生的资料,帮着他整理修改诗稿,很快,诗集的样本就出来了。”
“作为时代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应该总结自己人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社会留下一些资料。但愿后来人看了能从中得到一点益处。”这是吕振西50年来勤于笔耕的最大动力和心愿。2019年10月,吕振西自费印刷了两卷本的文集《秉笔四十年》。此书收集了他的人生回忆录、散文诗词等作品,60多万字的文集印刷了300册,分送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老同事等,看过书的人都赞不绝口。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老人都表示,虽然他们“出书”使用的是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然而家人对此也都非常支持。一位姓李的先生表示,“花几万元钱给父母买一份精神礼物,远比买吃的喝的更让老人激动、欣喜。 ”
其实,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也隐现着类似的老年人“出书热”。有专家评论,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一种时代特征,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正式出版费用挺高
“书稿样本出来后,校对很麻烦。当时我一点点地校对了好几遍。”今年73岁的孙先生说起多年前出过一本12万字的回忆录依然记忆犹新。
孙先生退休后在女儿的帮助下,印刷了一本诗歌散文集,“希望能抓紧时间写点东西,留下些纪念。”孙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整理文稿、校对样本耗费了不少力气。 “我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地阅稿,删改、涂抹……忙碌了半个多月。”孙先生说,老年人“出书”,确实挺难。
青岛市市南区的王先生,年轻时就有一个“文学梦”,退休后,他洋洋洒洒地写了10万字的回忆录,准备印刷时却遇到了难题。“我去出版社打听了,印刷10万字的书,最起码要5.5万元! ”因为价格超出了自己的预期,王先生便回平度老家打听“出书”行情。“只要3.8万元就可以。”几经周折,王先生那本10万余字的回忆录,在儿子的资助下得以成书。
青岛平度市58岁的徐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他也有一个“出书梦”。“等正式退休后,我想跟孩子商量一下,把发表过的文学作品收集起来,出一本散文随笔集。”不过,这只是他的一个想法。徐先生告诉记者,自费“出书”,对于像他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经济压力不小。“老百姓挣钱不容易,我们攒的钱,儿子买房基本花得差不多了。如果花几万元出本书,确实有点舍不得。 ”
记者走访了几家书社,询问得知,印刷100本10万字以内的个人回忆录或作品集,费用一般为5万元;印刷100本20到30万字的书籍,费用为6万元;之后,每累加10万字,费用增加1500元。而正式出版发行的书号申请、管理费更是不菲。据了解,也有老人为了圆梦,找出版社签署合同申报书号,正式发行自己的书籍。“销量不高,但老人很有满足感。”一位书社负责人说。
不过,对于大多数有“出书”愿望,但退休金不高的老人来说,只能望而却步。有的老年人为了自费“出书”,不惜节衣缩食,拼命省钱,甚而撑着病体去打工,可敬又可怜。
“如果能有公益机构或者企业赞助,帮老人承担一部分费用,那就太好了。”今年79岁的马女士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圆老年人‘出书’梦。” (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