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新娘子,“生娘子”

  | 孙建康 文 |

  新娘子,我们老家人叫“生娘子”。姑娘初嫁言行嫩生,形象青涩娇羞,“生娘子”的叫法还真贴切生动。

  “生娘子来了!”一声惊呼裹着无限惊喜,那情形像是九天仙女降临,群情兴奋奔走相告,整个村子瞬间不安分起来,人们从各个角落不约而同奔向正在举办婚礼的人家。婚礼自然少不了婚宴。1990年前我们乡下(沿江江南的一些村落)婚宴是办两次酒席,单日子一次,双日子一次。双日子也叫正日子,这一天傍晚,生娘子会坐轿入村,洞房花烛。人们从单日子开始就翘首以盼了。

  正日子那天,周公一大早领一帮人去女方家接人接物,接到人与物便往男方家赶,一路上欢欢喜喜,可也会遇上“拦路虎”,即拦轿人。拦轿讨喜,已成风俗。挑着嫁妆,抬着轿,不敲锣不打鼓不吹唢呐,喜气却是一团团的,一望便知接亲的队伍过来了,总会有人走上前张开双臂,讨要喜烟喜糖,图个吉利喜庆。周公早有准备,此处小气不得,喜烟喜糖如通关文牒,撒出去,即可继续前行。拦路虎有温柔型的,也有蛮横型的。温柔型的,三五根香烟,十数粒糖果,一脸喜气中口送祝福拱手而过;遇着胡搅蛮缠的,那就哭笑不得啦。

  那个晚上,月色朦胧,接亲队伍静悄悄地经过村前马路,数个村民绿林好汉一般,突然跳将上前,虽然没有喊出“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丢下买路财”,那架势也差不多了。接亲队伍不得不停下步子,年纪大的周公赶忙打着哈哈迎上去。香烟敬了,糖果撒了,可“拦路虎”不依不饶,说大喜事怎可如此小气巴拉,打发叫花子呀。周公一个劲地赔礼,一路而来,已所剩无多,行个好吧。有少年上去抢“子孙桶”——新漆的木制马桶里有花生红枣及煮好了的鸡蛋,抢到手的,红枣直接嚼,鸡蛋花生当场剥去壳往嘴里塞,匆忙中噎得直伸脖子,引众人哄笑。周公见状,让抬轿的人赶紧先溜,可哪里走得脱,花轿已被一位长得壮实的大姑娘眼疾手快地给拽住了。周公只得好言好语作揖打拱。

  有小伙子的手在花轿上摸来摸去,生娘子突然于轿内嘤嘤哭出声,嚷着要回娘家,她怕得慌。这怎么行啊,男方众亲友都在盼着生娘子去拜堂呢。周公哭丧着脸对着生娘子百般哄劝。正进退两难,一个热心大叔像个侠士跳出来主持公道,算啦,不要闹啦!看你们把人家搞得多可怜?有人就说管你什么闲事?大叔恼了,说出一串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道理。如此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众人趁势一哄而散。

  这样的戏谑甚至恶作剧,在物质贫乏、少有娱乐的年代,纯粹是找乐子,但仅仅因黑白电视机于村中普及,便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接亲的人到了男方家。“生娘子来了!”击鼓传花似的声震云霄,灯泡、红烛齐齐亮,男女穿梭,人人脸上现出大大的喜字。前来贺喜的人都变得不老实起来,几个婶娘涂上香油的手掌在灶膛草木灰里浸一下,趁正在喝酒的周公不注意,往其脸上一抹,一个大花脸就出来了,半天都洗不掉。屋里屋外全是笑声,此时的人间是个极乐世界。

  生娘子进了婚房,红巾罩着头脸在床中央正襟危坐,享受众星捧月。很多人想一睹为快,把房门框都挤松动了。其实,第二天就能够见着生娘子啦,但那已是卸了妆、换了装的新娘子,而不是洞房之夜盛妆的“生娘子”。

  生娘子是阳春三月的风,刮进村庄,刮进家家户户。有儿子的人家就幻想有朝一日也会有生娘子进自家的门,有女儿的人家就遥想女儿当生娘子的幸福与欢喜,场面一定要热热闹闹。无儿无女的人家也会在苦涩之中送去祝福,获得一份朴素的喜悦。那一夜,整个村子都是甜蜜的,空气中流动着香甜的油荤味儿,人生、人间,也因此有了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