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乐龄

老朋友希望彼此“打扰”

历经岁月陈酿 友谊不断升华

  常言道,人生能遇三两知己尤为幸运,当时间悠悠转转地不停向前,那些携手相伴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

  “你有几个‘老闺蜜’?”“你们平常一起都做些什么?”近日,记者走上街头,对中老年朋友进行采访,同时发放调查问卷,听一听“老闺蜜”之间的故事。

  在将近50位老年人中,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有“老闺蜜”,有的是一两知己,也有的是五六人成群。

  交往时间不重要 关键是要有话聊

  您和“老闺蜜”认识多久了?此次调查中,记者发现认识时间的长短并不是衡量友谊厚度的决定性因素。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和自己的好友认识时间超过20年以上,也有部分人与好友相识还不到5年。

  傅菊仙有一个认识近60多年的“老闺蜜”,从初中成为同学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谈起最初相识,傅菊仙笑得十分灿烂,她说两人都是很随和的人,聊天很投缘,上学期间常常互相督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互相帮忙,共同进步。

  随着年龄增长,傅菊仙与“老闺蜜”回忆当初上学时场景的频率越来越高。“聊起那些年发生的事,仿佛时光倒流,想起彼此曾经青涩的模样,欢声笑语历历在目。”傅菊仙说。

  66岁的王雪英住在杭州上城区,她的“老闺蜜”是社区里一起跳舞的朋友们。一群人因为同样的爱好而相聚,每晚7至8时是她们享受欢乐律动的时光。虽然认识时间不久,但大家早已从当初的陌生拘谨,变得熟悉而默契。王雪英说,和“老闺蜜”们跳着跳着节奏契合了,话也多了,跳舞前唠唠家常,跳完后依依不舍。

  好友相遇的缘由各不相同,有以前读书的同学,有工作时的同事,也有退休后老年大学里的同学,还有志愿服务团队里认识的好友等,不管因何相识,80%以上的老年人表示,能成为好友主要是因为有共同话题。

  联系多或少不在意 心中始终记挂彼此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和好友之间的联系不在于多少,但心里始终记挂彼此。调查中,超过70%的人表示会经常联系好友,而每天联系和偶尔联系好友的人占比均为12.9%。

  家住杭州西湖区的沈阿姨和闺蜜一周总要见面三四次。疫情防控时期,她们还相约做起社区志愿者,既服务社区居民,又相伴左右,很有意义。她说,即使不见面,闺蜜之间也会线上互相问候,有些不想和家人说的贴心话,沈阿姨就和闺蜜分享。

  谢成荣和老友们从小学就认识了,八九个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同个学校就读的发小,这些年不论谁有重要的事情,大家都会聚到一起。他说,老友们有个微信群,每天都会在群里问候。平时有空闲,大家还会约着一起去农家乐游玩。

  在谢成荣看来,老友就是能说到一起,频率一致,不管经过多少年,再见面还是和当初一样熟悉,这些和家人一般的老同学,早已成为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65岁的吴光娟也有几个好闺蜜,但随着年岁增长,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渐渐地联系变少,加上彼此住得远,线下见面几乎很少。不过吴光娟说,现在网络发达,想念了就打个电话聊聊,逢年过节也会彼此问候。大家即使不联系,在遇到难事时,还是会想到彼此,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老闺蜜不怕麻烦 让陪伴细水长流

  老年人之间的友谊不仅是喝茶逛街,谈心下棋,更多的是陪伴与关怀。

  68岁的丁花萍是她“闺蜜团”的主心骨,她们既是好朋友,更是好邻居,性格活泼开朗的她是大家的开心果,有她在的地方总有笑声。丁花萍说,“好闺蜜”不仅要能有福同享,也要有难同当。

  前些年,姐妹中有人患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容易记不住事情,丁花萍和“闺蜜团”成员经常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带她外出散心,多和她聊天,锻炼她的脑部记忆。还有一次,“闺蜜团”中有成员的家人摔倒,一直卧病在床,一个人实在照顾不过来,老友们就分批上门,今天你看护,明天我陪伴,丁花萍还自学了按摩手法,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在丁花萍看来,老友之间从来谈不上“麻烦”,也不会计较,更多的是希望你来“麻烦”我,我去“打扰”你,一来一去,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调查中,记者发现,老年朋友之间更在乎细水长流的陪伴,也都很愿意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他们觉得老友是除了家人之外最重要的人。

  采访最后,记者问,如果让你给老闺蜜或老哥们送上一句话,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大部分人都说,健康、快乐是他们对彼此最真挚的祝福。

  一位王女士对着镜头表白:“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