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翼民 文 |
最近几次到饭店吃饭,看到了一种新鲜格局,那就是饭店把菜谱和食材洋洋洒洒罗列个分明,菜谱的美图鲜亮着,美图下就是食材的拼盘,让客人如临山阴道上,目不暇接都是好“景致”,于是点菜可以再三比较选择,而后确定;再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厨们就在食材后面的炉灶上当场烹调,客人可以亲眼目睹菜肴的制作过程。这样的饭店一俟兴起,就引起不小轰动,比之寻常传统饭店要受欢迎许多呢。
其实此类格局的饭店,20余年前我就在安徽屯溪老街上看到过,感到徽菜有此开放格局委实不俗,把前堂和后厨的界线打破了,把食客和厨师的隔阂也打破了,好似食客和厨师在共同完成一款美好的艺术哩。当时便遐想,比安徽开放许多的江浙什么时候也有此风景?这样的风景如今兑现啦。
江南一带商家历来流行前店后作坊的模式,我苏州老家附近有两爿酱园“敦号”和“庆余”便是典型。我每去拷酱油或买酱菜,就会溜入店后的作坊窥上一眼,好大的酱油作坊啊,十几只大的酱缸排列着,还有腌萝卜浸酱瓜酵腐乳的坛子,散发出阵阵的酱香糟香,闻着也开怀。我老家附近还有一爿“大三珍”熟肉店,前店出售酱鸭酱肉猪头肉叉烧熏肠之类,后作坊是几大口的铁锅不停地闷烧,走过便能闻到扑鼻的肉香。食品匮乏的年代,肉都要凭票了,那作坊的缝隙里依然透出丝丝肉香。邻居中有位馋痨的小裁缝到点就会前往“鼻餐”一回,杀杀馋虫。其实熟肉店漏出的香味有限,且一直把作坊门关得紧腾腾,后来为满足小裁缝等街坊的需求,一度敞开了大门,并且对外供应烹制卤味的汤汁。我母亲经常会到点去那作坊排队购买,回来放些萝卜白菜,吃着好香啊,在食品匮乏的日子是一大享受啦。
从前店家的后作坊都有些规模,且制作一丝不苟,那么前店伙计们的态度和技巧也可圈可点。前店伙计们除了和气可亲,还需要拿得出手的本领,如糖果店出售的炒长生果一包一包地卖,要用专门的富阳大草纸包一只三角包,那只包务必要包得有棱有角、漂亮牢靠,如果顾客要送礼的话,若干包相互搭配后要用绳子扎紧,方便顾客拎到任何地方也不会松散。且看伙计十指翻飞,让人眼花缭乱,眨眼间一个个三角包就包好了,而后将若干个三角包拼合着扎成一大包,衬一张印有店家名号的红纸,模样极是标致。再说酱园前店出售瓶头虾子酱油,得好几瓶扎在一起,要扎得顾客从苏州拎到上海(上海人喜欢苏州的虾子酱油)这些瓶子都能安然无恙。此种功夫何等了得!
前店后作坊的格局放诸餐饮行业,就是前堂后厨。当然传统的前堂后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前堂宜干干净净,如果与后厨混杂在一道,难免油腻邋遢,有些顾客就会生出微词。不过有的顾客就喜欢看到后厨的状况,譬如之于面馆,顾客最喜欢看到后厨师傅的下面技巧哩。从前有的面馆故意打破了前堂后厨的界线,以展示捞面师傅的绝艺。从前的捞面师傅“没有三分三,不上火焰山”——下面时两口大锅同时滚开着,一口是汤水,一口是捞面水,底下烧着旺旺的煤炭,自来水细水长流流入捞面水,腻头就不停溢出,大体保持了水的清爽。捞面师傅把面撒入水中,候其软硬适度就用一种名唤“观音兜”的竹笊篱将面捞出,甩动出漂亮的弧线,其中最后一甩最是有力,将水分甩干,同时将面卷紧再卷紧,全卷进这三寸金莲似的竹兜里了,一放进碗内,像一只女人的玉拳横卧碗中,露出了“鲫鱼背”,煞是中看,这卷紧了的面条也就不大容易被涨干。这样捞面的全过程都展示在食客眼前,食客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也。如今,这样的捞面功夫罕有了,我曾在苏州和无锡许多面馆寻寻觅觅,希望能欣赏到这样的捞面技巧,可惜不复见到也。
对于面馆之类的餐饮店家无论前堂及后厨分开或汇通各有利弊,那只是形式而已,关键在于诚信,有了诚信,分合都无所谓啊。